一、名詞解釋 60分
1、薩皮爾-沃爾夫假說 2、公共領域 3、兩級傳播 4、能指/所指 5、霸權 6、概念化 7、操作化 8、隨機抽樣 9、霍桑實驗10、培養理論
二、簡答題 60分
1、傳播學定性研究中的深度訪談的主要特點
2、傳播學研究性論文前一般要進行文獻綜述,文獻綜述的意義何在
3、簡述席勒的文化帝國主義理論主要觀點
4、簡述芝加哥學派對傳播學早期發展的貢獻
5、區分大眾(mass)公眾(the public)人群(crowd)和群體(group)概念的區別
三、論述題 30分從方法論角度談談你對傳播學研究范式的理解。
1.薩沃假說,語言相對論或叫文化相對論——我們使用語言的面貌決定了我們心中世界的面貌。
解析:目前我看過有這個東西的書——李彬《符號透視》、小約翰《傳播理論》、施拉姆《傳播學概論》。其中分析介紹的最透徹的是李的書,還提到了此假說與洪堡等人思想的相關性,如果用到答題里,肯定是加分的。這個假說其實表述很簡單,只要你見過很容易記住。與這個東西很異曲同工的一個概念——轉換生成語法(喬姆斯基),有空看看吧 其實這些人都是美國結構主義的
2.公共領域,這這種概念就是必會的,把它放在名解里,就是讓你能把它的提出者、理論表述、意義、背景什么的背下來就行,不一定要理解——不然出個論述,還不死一片
解析:這個東西在吳靖的課上就是重點,連國慶光的書上都有提,沒理由不會背——特別要提到的是,哈貝馬斯以其交往行為理論試圖對以往批判學派的諸多觀點進行整合,以尋找到一條普適化的進路,可以說它的思想代表的已經不是傳統馬克思主義對社會制度的根本變革性主張,而是關注人的交往理性如何實現,即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改良——
so 在批判取向中他的思想是自成一派的“交往行為論”——這個大家最好關注
3.兩極傳播,提出者 內容 背景 意義 評價 郭的書上基本全了
解析:后來的發展,羅杰斯在創新擴散中的多極傳播,這個答上會加分的 相關概念:意見領袖,政治既有傾向,有限效果范式,可拉帕,強化,選擇性過程 這些都應該熟記
4.能指、所指——李彬的引論 符號透視 小約翰這些書上都有。最好能答上 這是結構主義符號學的幾個基礎概念之一
解析:這兩年北大傳播學的題正在逐漸的擺脫原來的弱智面貌,一個特征就是對符號學的考察,因為老師也覺得這比那些“知溝假說”之類的東西更難理解,把李彬的符號透視搞定,符號學的問題基本上就無敵了。相關概念:共時態/歷時態 語言/言語 橫組合/縱組合(索諸爾的四對概念) 換檔加速(巴爾特) 隱喻/轉喻(雅各布森)
5.霸權——葛蘭西,這個其實郭書上那些答上基本就夠了
解析:北大相當仁慈 對批判學派和符號學的東西都不要求展開論述 但是如果不對這些概念有真正的理解,那樣打出的東西是很生硬的,肯定得不到滿分。對霸權的發展和分析 可參看斯到雷《文化理論和通俗文化導論》,霸權和異化/物化是批判學派最重要的兩條進路,異化直接關注壓制性結構,從盧卡奇——法蘭克福——政治經濟學派(不完全準確進化)霸權更強調壓制性結構與個人的能動性之間達到的一種平衡,從葛蘭西——阿爾杜塞——威廉斯——霍爾——菲斯克 對個人闡釋的能動性的強調越來越強
6,7 概念化——社會學研究方法術語conceptualization 這是一個直譯,研究對象的概念界定,即概念=觀察+經驗,也是一個達成共識性定義的過程,有了概念才能對概念進行進一步的操作定義操作化——operationalization 對概念界定的內容進行可操作的定義,是概念化的
延伸,以提供可供測量的方法,是進行量化測量的前提步驟
解析:北大2006的另一特點就是對方法論和研究方法的強調,這在綜合知識那張試卷上也有明確的體現(最后一題,研究設計),對于這兩個題要是知道是什么打出來基本上就能得分了。對于科學研究方法的問題,最好系統的掌握一下,不需要深入,但都的知道是什么——至于傳播學方法論,這個問題就比較復雜,最后一題再分析相關概念:效度/信度 自變量/因變量 系統誤差/隨機誤差 實證主義/人文主義
8.隨機抽樣——見郭書9 霍桑實驗——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學教授G.E.梅奧為首的一批學者在美國芝加哥西方電氣公司所屬的霍桑工廠進行的一系列實驗的總稱。內容:本來是想通過控制實驗發現照明強度和福利條件等對工人效率的影響,卻發現了完全出乎意料的結果——霍桑效應,即由于觀察者的存在、人際關系 、心理過程等對工人的行為造成的影響。
意義:在心理學研究的歷史上,霍桑實驗第一次把工業中的人際關系問題提到首要地位,并且提醒人們在處理管理問題時要注意人的因素,這對管理心理學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以前的管理把人假設為“經濟人”,認為金錢是刺激積極性的唯一動力;霍桑實驗證明人是“社會人”,是復雜的社會關系的成員,因此,要調動工人的生產積極性,還必須從社會、心理方面去努力梅奧根據霍桑實驗,提出了人際關系學說。人際關系學說為西方管理科學和管理工作指出了新的方向。但也有人對霍桑實驗提出批評,認為它帶有推論的性質,缺乏客觀性。
另:實驗本身也是對控制實驗法應用于社會學研究的有效性提出了質疑。
解析:說實話,這個題殺傷力很強,就算看到過也不一定能答對。學經管類的人可能占點便宜,這是個管理學的問題,大多數肯定都涉及過,但也不見得知道在傳播學上的意義。在基本的數目里,只有李彬的 引論 有一個注解提到了“霍桑效應”。管理學的問題可以歸到組織傳播這塊,一向是冷門,不過每年還都要靠點東西出來,可以看看 小約翰的相關章節 還有傳媒網出的那個精編總結的也可以
相關概念:管理革命論 囚徒困境 博弈 科學管理學派 控制實驗法 格式塔心理學
10.培養理論——見郭 塞弗林 等
注意:??!進一步拓展可看清華的那本《大眾傳播理論:基礎、爭鳴與未來》 斯坦利。巴蘭 ,別的書上沒有提到了 格伯納是通過有限效果范式和傳遞視角的研究工具,進行與儀式視角和社會互動論相關的研究,站在了社會科學和批判研究的結合點上
解析:對于效果研究的各個理論一定要滾瓜爛熟,并且在此基礎上了解一些他們外延和最新的發展,前面提到那幾本書里沒有,建議有目的性的廣泛涉獵,答道題里絕對是亮點。相關概念:暴力指標 文化指標 冰川期類比(ice-age analogy) 卑鄙世界指數 主流化 電視的3B 再給出幾個我認為和傳播學相關的熱點概念:馬太效應 二八法則 長尾理論 鲇魚效應
問答題
1.破題:對于問答題 ,破題是很重要的,審題不清可能導致整個答題錯誤。這個題的限定詞很明確 傳播學定性研究,這樣就把深度訪談這樣一個在多學科廣泛借用的方法限定了,其實說傳播學基本上就是說在社會學定性研究中
答案:深度訪談又叫非結構式訪談或半結構式訪談,來源于人類學研究方法,與參與式觀察并列為民族志研究的主要手段,后被社會科學各學科廣泛借鑒,在傳播學定性研究中的應用也代表了一種新的傳播學——文化人類學轉向 其特點有:
一 結構上:不同于主要應用于定量研究的結構式訪談(問卷調查就是其特殊形式),深度訪談一般沒有嚴格的訪談程序和問題設計,主要采取談話而非提問的形式,類似于漫談形式上:不同于焦點小組訪談(focus group) ,為一對一式
二 問題在訪談者與被訪談者的互動中展開,訪談者一般不預設假設,而是通過訪談深入了解,找到答案
三 訪談者這對于被訪談者和研究問題的背景信息要預先掌握,諸如 歷史 事件 習俗 民族 群體情況等
四 訪談的策略和技巧的要求較高(即對于訪談人際關系的建立和掌握對訪談效果的影響)
五 訪談結果通常進行編碼 民族志編寫等定性分析
解析:其實去年民族志就是重點,很多人在提。沒想到考了具體的研究方法。這個題考廣告和營銷的可能要占便宜,其他如果不是明確了解很容易和其他訪談形式搞混。定性方法論的東西建議找一本社會學概論的書看一下,把基本的概念弄明白,方法自己就能總結了,這個工作舉手之勞但一定要做,方法論和研究方法今年必定還是重點!
相關概念:焦點小組法/訪談 參與式觀察 民族志 投影法 文本分析
2.文獻綜述:這道題我就不說了,對于“我們這樣學理工的畢業設計之前沒做過學年論文的兄弟姐妹們”簡直就是欺負人!
解析:個人認為本題沒什么意義,從文本分析角度看有專業歧視嫌疑……
3.希勒的文化帝國主義:怎么著的先把席勒介紹一下吧,赫伯特。席勒,美國傳播政治經濟學者,主要著作《大眾傳播與美帝國主義》。席勒認為,文化帝國主義即,在某個社會步入現在世界系統過程中,在外部壓力的作用下被迫接受該世界系統中的核心實力的價值,并使社會制度與這個世界系統相適應的過程。
席勒以結構性的視角論述了美國的政治軍事部門聯合體怎樣通過對大眾傳播媒介的控制,對全球進行文化輸出,以達到其控制目的。文化帝國主義是新帝國主義的一個派生概念。
席勒的觀點是從一個側面對長久流行于西方的現代性話語的一次反撥,揭示了發展中國所謂家現代化的實質即發達國家的文化和經濟殖民,與依附理論 世界體系等都屬于同一框架大眾傳播媒介在其中發揮了核心的制度化功能,所以文化帝國主義被進一步發展為“媒介帝國主義”。(要點就這些,具體可看潘知常的《傳媒批判理論》)
解析:所有簡答里這道最簡單,大家基本上都能說幾句,不過,對于批判學派各個流派的記憶一定要建立“框架”,抓住理論流變的脈絡,否則只能是看了一堆似是而非,照貓畫虎,想得到高分就必須得打出一兩句郭書上沒有的東西芝加哥學派的貢獻:芝加哥學派和公共領域是吳靖女士特別喜歡的提的兩個概念,可見在其知識體系中的重要位置??偨Y下來涉及以下關鍵詞:實用主義/實證主義 進步主義思潮 公共傳播觀 符號互動論 多元群體 建構的視角 闡釋的研究方法論 反經驗主意具體就不展開了,強調一點就是:在芝加哥學派的傳播觀和研究方法因管理效果研究——功能主義范式的興起而走向衰弱,不過卻開啟了建構主義視角的另類范式,今天的很多理論其實都屬于對芝加哥學派早期視角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