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有些文章需要通過實驗來說明問題。這里,我們前文所說的思維慣勢又發揮了作用,記住,這樣的實驗往往和實驗者預想的觀點有所不同。比如《劍橋雅思5》中第一套題目的第二篇 “Nature or Nurture?”(《先天養成的還是后天培養的?》)中,Milgram在對志愿教師受試著進行實驗前,請教了一群精神病學專家 (psychiatric)。專家們紛紛表示,幾乎所有的受試著都不會施加超過150伏電壓,預期會有4%的受試著會施加到300伏,另外,他們認為僅有最瘋狂的千分之一的受試著會施加到最高450伏電壓。(They psychiatrists felt that "most subjects would not go beyond 150 volts" and they further anticipated that only four per cent would go up to 300 volts. Furthermore, they thought that only a lunatic fringe of about one in 1,000 would give the highest shock of 450 volts)。按照我們的思維慣勢理論,受試者的做法一定與專家的預想不一致。果然,這些實驗前的假設到最后統統被推翻。其實,在這篇文章中,這個實驗就給文章分成了兩大部分。實驗后的那部分,就是文章的重點,因為既然文章的標題是 “Nature or Nurture?”,那么,實驗后的部分就是在回答這個問題了。
對于社會科學類的文章,除了《劍橋雅思系列》上的內容外,如果考生有時間有興趣,建議可以多看看國外媒體的網站,比如www.bbc.co.uk (較簡單), www.economist.com (較難)等。在閱讀的過程中,首先要掃清單詞的問題,其次在反復閱讀后要理清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思路。
在今年上半年的閱讀考試中,頻繁出現了與“氣候變化”相關的話題,并不約而同地談及了“全球暖化”(Global Warming)。事實上,類似的文章在《劍橋雅思系列》中也出現過多次。比如,《劍橋雅思5》中第一套題目的第三篇“the Truth about the Environment” (環境問題的真相)和《劍橋雅思6》中第一套題目的第三篇 “Climate Change and the Inuit”(《氣候變化與因紐特人》)等。在最近的一次考試中(4月30日),也出現了“航海日志與氣候變化”(Logbook and Climate)。對于這些話題,我們中國考生往往會感到頭痛。在課堂上,我發現學生對這類議題非常陌生,僅有的印象也是從國內媒體上得知的,“全球暖化是個不爭的事實,并且會造成巨大的災難”。再加上作者的觀點是用英文表達的,造成在閱讀過程中更加手足無措。
其實,只要試圖探究1月份《歐洲高溫》這篇文章中作者的基本觀點便可再次驗證我們的“思維慣勢”觀點——作者所要表達的意思恰恰和我們平時所了解的有所不同。拿3月份的文章舉例,作者列舉了2005年法國的氣候異常造成了人員的死亡。很多人把此問題歸咎于“全球暖化”—這是很容易被我們中國考生所了解的,因為我們平日所獲得的信息都是將自然災害與氣候變暖所關聯。但事實上,目前西方的主流觀點并不僅僅于此,而恰恰相反--"I think we have to be careful not to interpret any single event as a proof of either warming or the fact that warming has stopped," he said. "When scientists look at the global warming, they take into account many, many old possible available evidence. So, we cannot explain any single phenomenon by one single cause"。1月10日的這篇《歐洲高溫》,也正表達了這一觀點—我們不能因為單個的氣候現象而將其簡單歸因于氣候變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