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都在電視節目中看過各種各樣的外國人講中文,能把音發得特別純正的是很少的,感覺很像“大舌頭”。那些說不太準的外國友人,雖然能讓我們理解其所說的中文,但往往讓人聽得很痛苦,很糾結,總想幫助他把下半句說完。同樣的道理,當我們帶有濃重的本土口音去到國外學習生活時,外國友人們也往往覺得,能聽懂,但溝通起來費勁。實際上,在出國以后,中國學生在對話中往往不會語音差到對方完全不能理解,但總是帶有一些口音,讓人感覺到說話不舒服。
忽視這個問題的代價是很大的。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有35%左右是通過純粹的語言內容,而有超過65%是通過語音、語調、肢體語言來實現的。21世紀是強調交流的世紀,信息代替金錢成為這個時代的主題。倘若通過語言留給對方的是“未接受良好教育”的印象,將大大制約其人的學業及事業乃至生活的發展。我想任何一位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出國以后因為語音語調的問題受到別人的歧視。
除參加專業的英語培訓機構的口語課程以外,建議學生尋找帶有原版配音的英語教材來進行模仿。如新概念就是很好的模仿對象。具體操作方法是:僅尋找一篇文章,在不斷聽讀的操作中,將每個句子的語音、語調、語速、斷句、重音、弱讀以及背后的情緒都全部模仿,并且自己錄音,自己監聽,不斷修正。在條件允許時也建議尋找外教進行糾正。不過大多數中國學生和家長都容易忽略的一個問題是,實際上模仿整句話遠遠比模仿單個單詞重要的多。
詞匯、句型的輸入階段
很多在中國的外教都容易發現這樣一個問題:中國學生在口語交流中往往容易“無話可說”。這個現象的起因有很多,不過多數外教錯覺性認為主要原因是中國學生太害羞。他們往往認為,只要不斷鼓勵學生,讓學生突破心理障礙,開口說英語,則教師的任務就結束了。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謬論。導致學生“無話可說”的因素中,的確包括害羞。但我們不能忽略的是,現在大多數的中學生、大學生是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初期出生的,接受的是相對比較開放式的教育。這樣的結果是,其實學生的害羞心理已經沒有原先的那么重。
那么現階段“無話可說”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按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來看,其實主要是缺乏足夠的表達所需的句型、單詞。也就是說,雖然我們鼓勵學生多說,但其實他們沒有足夠的“彈藥”,自然無法自由順暢地表達。
單純依賴外教的弊端由此而凸現出來。外教在為學生灌輸、講解句型和單詞的時候,往往效率很低。一方面因為語言障礙,在面對基礎本來就不太好的學生時,講解一個單詞耗費了大量的時間。比如一個中教只需要1分鐘就能講明白的單詞或句型,一個外教往往要花到3、5分鐘才能讓學生明白自己想說的是什么。故而,教學管理中,筆者往往在口語教學中平衡中教與外教的比例。讓善于講解的中教先講,再讓善于引導的外教后講,往往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