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閱讀 80分
(一) 閱讀下文,完成第1—6題。(16分)
筆墨的超越
①毛筆、墨是中國書法和繪畫的主要工具,原本并無奇特之處,不過分別是由獸毛與熏燒的煙灰制作而成的。但是,在中國的書畫藝術史上,它們始終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漢代蔡邕說:“惟筆軟則奇怪生焉。”的確,毛筆是中國書畫成為藝術的關鍵因素之一。“墨分五色”,足以展現萬類的繽紛,更是中國藝術家的常識。毛筆的錐體造型,具有“鋒出八面”的能力;墨與水的調和,經過宣紙的洇化,可產生變幻莫測的效果。
④筆墨的造型過程一般不可重復,書法和繪畫,雖是靜態地呈現在紙上,卻可以在人們心中喚起強烈的動感。沈尹默說,在欣賞書法時,“不但可以接觸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還會感到音樂般輕重疾徐的節奏”。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原本靜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樂的節奏”! 中國的書法與繪畫藝術,因筆墨的性能,具有了獨特的表現能力與藝術魅力。簡單的書寫或皴擦、普通的黑白兩色,竟然以簡馭繁、以靜寓動,勝過了許多復雜的藝術。宗白華認為:“中國音樂衰落,而書法卻取代了音樂成為一種表達最高意境與情操的民族藝術。”其中或有溢美之詞,但也足見中國人對筆墨藝術的特殊感情。
④這種特殊感情的形成,不僅由于筆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⑤筆墨與文人長相廝守,須臾不離,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靈。因此,筆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筆”可以“生花”,筆底可走“龍蛇”,甚至文人也被稱為“墨客”——工具與人,達成了性靈的相通。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里,筆墨成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現手段之一。相傳鍾繇說過:“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筆跡界破空間,成為人們傳達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國書法和繪畫的文人傳統。
⑥在這一傳統中,筆墨超越了物質的限制,而成為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外化。朱光潛說:“例如寫字,橫、直、鉤、點等等筆畫原來都是墨涂的痕跡,它們不是高人雅士,原來沒有什么‘骨力’、‘姿態’、‘神韻’和‘氣魄’。但是在名家書法中我們常常覺到‘骨力’、‘姿態’、‘神韻’和‘氣魄’。”這些感受,與其說是一個普通的欣賞者通過想象、移情獲得的,毋寧說是中國人把文化中最核心的觀念向筆墨藝術活動持續貫注的結果。
⑦在中國古代教育中,對調筆用墨,有一系列的規范.《弟子規》說:“墨磨偏,心不端。”執筆要求“腕平掌豎”,因為“心正則筆正”,反之“筆正”可見“心正”。在運筆的過程中,要求“中鋒”和“藏鋒”,因為“中則正”、 “君子藏器”。何以會提出這樣的要求? 因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明代書論家項穆說:“正書法,所以正人心也。”筆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靈才是目的。看起來似乎是技術性的活動,所寄寓的卻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煉的目標。
⑧于是“技進乎道”,筆墨的訓練轉化為道德人格的修煉。黃庭堅認為,蘇軾能拔萃于宋代書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道德文章之超卓,“他人終莫能及爾”。而人格的修煉,最終又服從于社會的總體目標,所以項穆又說:“正人心,所以嫻圣道也。”孔子“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的觀念,在此被落實到了筆墨的操守中。這種筆墨活動,已經不再以藝術家的培養為鵠的,而以符合文化精神的社會人的塑造為旨歸。
⑨有趣的是,與這種道德目標明確的修煉方式并存的,還有一種游戲的取向,所以“游戲筆墨”成為一個成語—— 它常常指作文的態度。宋代米芾說:“要之皆一戲,不當問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筆一戲空。”在這種游戲中,筆墨的藝術成為精神逍遙、心靈棲居的園地,技術的工巧與否并非關鍵。莊禪的哲學,由此流動于筆墨之中,與道德人格的修煉一樣,浸潤著中國文人的情懷。
1.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內容。(2分)
解析:概括段落的主要內容,一般有四個思考方向:一看表達方式,如果一個段落里有敘事,有抒情,有議論,一般來說,議論的句子可能就是該段落的主要內容;二看段內文句之間是否存在總分關系,總說或總結的句子自然提示了本段的主要內容;如果是較長的段落,再看可以分成幾個層次,概括、歸納各層次的要點即可;還可以把該段落放在全文中觀察,特別是觀察其與上下文之間的關系,或許上文的結尾或下文的起首歸納了該段的主要內容。如果純屬敘事、說明、抒情的段落,其主要內容的概括另當別論。
第②段是一個議論性段落,一共四句。第①句是引論,第②句提出觀點,③④句分論,從筆墨、造型、墨與水的調合、宣紙等方面分論為什么“毛筆是中國書畫成為藝術的關鍵因素之一”。另外,第①段的最后一句對本段的內容也有提示作用。
答案:筆墨是中國書畫成為藝術的關鍵因素。
2.簡析第③段中兩處畫線句作用的異同。(3分)
解析:本題貌似考查引證的作用,實質上還得研究段落內部的結構。不過,該段的中心句位于段中兩個層次之間——“中國的書法與繪畫藝術,因筆墨的性能,具有了獨特的表現能力與藝術魅力”,這是兩個分論點的共同指向。當然,從文脈上分析,也可以把這一句看作既結上又領下的過渡句,但是不管從什么角度分析,本段的主要內容還是要從這句話中分析出來。兩個分論點分別是:“筆墨的造型過程一般不可重復,書法和繪畫,雖是靜態地呈現在紙上,卻可以在人們心中喚起強烈的動感”;“簡單的書寫或皴擦、普通的黑白兩色,竟然以簡馭繁、以靜寓動,勝過了許多復雜的藝術”。再考慮論證方法,懂得引用是為了論證觀點、見解的,答案就豁然開朗了。需要做的還有歸納、概括,不要照抄原文。
答案:兩處引用闡明了筆墨藝術的魅力;引用沈尹默的話闡明筆墨藝術可以在人們心中喚起強烈的動感,引用宗白華的話闡明筆墨藝術勝過許多復雜的藝術。
3.下列對第④段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這種特殊感情”指代上文所說的中國人對藝術的贊美之情。
B.“不僅由于”表明下文將進一步闡述筆墨對于中國人的意義。
C.在結構上,這一段有承接上面兩個自然段,引出下文的作用。
D.此處獨句成段,表達內容更明確,文章層次也顯得更為清晰。
解析:從“不僅由于”來看,第④段顯然是個過渡段。前三段是從筆墨的物質構成要素特別是“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這個角度闡述其藝術魅力的形成,所以,確實是“承接上面兩個自然段,引出下文”,“表明下文將進一步闡述筆墨對于中國人的意義”。從表達效果上來說,“此處獨句成段,表達內容更明確,文章層次也顯得更為清晰”。A項錯在“對藝術的贊美之情”,應為“對筆墨藝術的贊美之情”。
答案:A
4.第⑤段中加點詞“性靈”的意思是 。(2分)
解析:“筆墨與文人長相廝守,須臾不離,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靈”這一句既呼應了第④段,又是第⑤段的中心句。接下來分兩個層次分說,第一層到“筆墨成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現手段之一”,談的是“工具與人,達成了性靈的相通”,筆墨具有了人的情感,文人將筆墨作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現手段之一”,所以,“性靈”的第一個內涵應為“情感、態度、思想”等精神層面的東西。第二層是說“筆跡界破空間,成為人們傳達美的手段”,所以,性靈的第二個內涵應為“美感”等審美層面的東西。不要照抄原文,還要注意提問方式。
答案:情感和美感。
5.聯系上下文,填入第⑨段空格處恰當的一項是(2分)
A.因為 B.何況 C.可見 D.雖然
解析:這里的破折號所起的作用是解釋說明,目的是讓自己的說理更嚴謹。作者在這里使用了一個概念——游戲筆墨,但又不是使用其常見義,所以需要加以解釋。意思是說,雖然我知道“它常常指作文的態度”,但是,我還是可以從“游戲筆墨”這個詞語中看到筆墨藝術中“一種游戲的取向”,所以,選用“雖然”。是倒裝的轉折關系復句,倒裝的目的是強調——筆墨藝術中有“一種游戲的取向”。
本題的解答除了關注內容外及語句之間的關系外,還要熟悉標點符號的作用。
答案:D
6.從全文看,筆墨的“超越”可以歸納為哪些要點? (4分)
解析:從全文看,該段文字談筆墨的“超越”主要是在后半部分,即第⑤段至結尾。這一部分又可以分為三層,即⑤~⑥、⑦~⑧、⑨。根據語句之間的送迎際會,可以圈定三個中心句:“筆墨超越了物質的限制,而成為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外化”;“筆墨的訓練轉化為道德人格的修煉”;“筆墨的藝術成為精神逍遙、心靈棲居的園地”。解題方法是從結構入手,把握層次,篩選信息,歸納要點。
答案:筆墨超越了物質的限制,而成為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外化。筆墨的訓練轉化為道德人格的修煉。筆墨的藝術成為精神逍遙、心靈棲居的園地。
(二) 閱讀下文,完成第7一12題。(20分)
天目山
①去天目山,是心里積存已久的一個念想,不是為觀光,是為了那些大樹。幾十年里,只要說到樹,天目山就從父親的眼神里巍然升起,他一遍遍說,假如你沒去過天目山,根本不明白什么叫樹。其實不全是為了樹,我知道,是為了一個人。幾十年來,若是提起他的名字,母親的眼神就會倏然暗淡下去,她的雙眼仿佛是海潮淹沒的沙灘。她喃喃說,我要和你一起去。
②去天目山,于是變成一種夙愿和儀式,無論是為了樹,還是為了人。
③只是,我沒有想到,登天目山那一日,會遇上那樣一場彌天大霧。像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雪呼嘯而過,遠山近樹忽而不見了。山中古老的禪源寺,隱匿在蒼白的霧氣里。下車尋路,林間的青石板小徑如雨潑過似的,濕漉漉地膩滑,只幾步便消失在濃煙樣的水霧中。
④母親默默地走在前面。白色的紗幕被她的腳步豁開一個缺口,影子穿過去,紗簾瞬間又閉合了。山路通往林深處,在那深不可測的綠巷中,我隱約看見了一排排樹,昂然立于路旁。它們竟是那樣的高大,濃密的云霧遮去了樹梢,樹尖伸到望不見盡頭的天上去了;最令人驚嘆的是樹干之直,刀削般筆挺,像一根根氣度軒昂的羅馬石柱,支撐著綠屋的穹頂。褐色的樹皮一片片如鱷魚的鱗甲,已被千年的風霜錘磨成堅韌的巖石。
⑤他究竟倒在哪一棵樹下了呢? 鮮血從他年輕的胸膛里流淌下來的時候,他或許就靠在了那棵大樹的樹干上。他依托了大樹,所以犧牲的那一刻仍像樹一樣站立。龍爪般的樹根至今還留著他的血跡,只是被蒙蒙的霧氣暫時稀釋了。
⑥那個無風無雨的春日,那些被父親無數次贊頌和崇仰的天目山大樹,就這樣從漫山飄忽的濃霧中,和那個叫蕭洪明的故人一起,若隱若現地走來。我看不清他的面孔,只聽見他腳上沉重的鐵鏈,一聲聲從森林盡頭傳來。我不知道他在匆匆離去前,是否還有心情觀賞這些天目山的稀世大樹。57年前的樹葉早已零落成泥,但我清晰地看見他灼熱的目光仍在枝條上纏繞。
⑦半個世紀過去了,如今我所見的,是被他熟讀過的那些樹。陡峭的石階兩旁,柳杉武士樣雄偉,順坡排列,陣勢逼人。再抬眼,金錢松破霧而出,穿云摩天,傲氣十足。若不是彌天大霧遮擋了視線,就可望見懸崖峭壁的林莽中那幾百棵千年銀杏。等到秋天,山谷里定是黃葉燦爛,一片金光四射。
⑧幾十里山路,不是在走,是在仰望,瞻仰那些永遠的樹。當那一排槍聲在冰冷的山谷里響起來的時候,惟有這些樹,是沉默的目擊者。后來那些離亂夢魘的歲月,仍是這些樹,在荒野莽叢中陪伴他。他年輕的生命終止在27歲那個年紀,大樹卻已千年。
⑨母親依然走在前面。從上山那一刻起,她的雙目就被山巒霧氣染得濕潤。樹林深處鳥鳴啁啾,聲聲如歌,讓人想起遙遠的青春季節:一群女生歡笑著從禪源寺的臨時課堂上跑出來,手拉手圍著寺前的老銀杏樹,雄壯的抗日軍歌驚飛了樹上的小鳥……待她幾年后重回天目山,卻是被押解著,一步步踩著前頭他沉穩的腳印。直到今日,她一抬眼仍能看見他坦然的目光,如陽光下流淌的山澗小溪,從石縫里透出烏亮的光澤。
⑩母親站住了,站在一棵柳杉樹下。樹身奇粗,三人合抱僅圍大半圈,瘢痕累累,深藏的皺褶中寫滿滄桑。枝條上沒有一片綠葉,惟有軀干依然屹立,像一尊古老的石像。在我的驚嘆中,母親說,這就是真正的大樹王,現在它死了。五十多年前,我曾見過它活著的樣子,樹冠就像一把巨大的傘,整個開山老殿都被它遮住了。一陣山風襲來,霧氣旋轉著,雪花般從它粗糙的枯枝中穿過。剎那間,油綠的樹葉似一樹繁花,綴滿了它堅韌的枝干,青枝搖曳,生機盎然,滿山坡都是杉葉林濤的嘩響。大樹王在我的想象中復活,抑或說它從未死去。
⑾霧越發濃了,洇濕了母親的頭發。父親說,他們已是第三次到天目山了,但沒有人知道那個57年前被槍殺的革命者,究竟葬在哪里。我說,你找不到他,因為他已經變成了一棵樹。
⑿世事變遷,惟有天目山的樹,是永遠的。為著他們那一代人的理想,半個世紀之后我們依舊對他們深懷敬意。然而,在縹緲的霧中我們似乎模糊了他們理想的內容。山民說,天目山東西兩峰之巔,各有一池,池水清冽,冬夏不涸,頗似雙目仰望蒼穹,故得名“天目山”。我想象那清澈的池水,像是他在詰問蒼穹。
⒀山林寂靜,水氣迷茫。霧中影影綽綽的大樹無言,沒有回聲。
7.第①段中畫線句運用比喻的表達效果是__________。(2分)
解析:這個比喻形神兼備,首先是形似,用海水狀滿含的淚水,其次是寫出了內心的巨大起伏,結合前面“母親的眼神就會倏然暗淡下去”及后文對故事原委的敘述,可知,內心翻動的是極度的悲痛之情。比喻的效果是:形象。
答案:形象地寫出了母親眼眶里飽含著淚水,表達了母親的悲傷之情。
8.第②段這句話的含義是__________。(2分)
解析:這個句子倒裝,調整過來是:無論是為了樹,還是為了人,去天目山,(于是)變成一種夙愿和儀式。“夙愿”,又作宿愿,意為一向懷著的愿望,久已有的愿望;“儀式”,指典禮的秩序形式。從第一段來看,作者雖然說“無論是為了樹,還是為了人”,但實際上不僅為了樹,更是為了人。這個人是革命先烈,犧牲于此,因某種原因作者及其家人一直沒有去探望、緬懷,所以,成為夙愿,而“去天目山”的行為便也具有了某種“儀式感”。解答文學作品詞句的含義,不僅需要把握該詞句概括的生活內容,更重要的是要從中剖析出作者的情感傾向。
答案:去天目山,不僅是為了看樹,更是為了緬懷先烈,這是積久的愿望和莊重的活動。
9.從表現手法上,選擇一個角度對第⑨段作賞析。(3分)
解析:散文的表現手法,常用的有:聯想想象、比喻象征、對比襯托、欲揚先抑、虛實結合、動靜結合、點面結合、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見大、鋪墊照應、制造懸念、言猶未盡等。這段文字最突出的當然是:虛實結合、聯想想象。比喻、對比、借景抒情等也有使用。解答的時候,先要概括作者使用的手法,再具體分析其是如何使用的,以及表達效果是什么。該段文字主要是表現母親對青春歲月的追念,這從“聲聲如歌,讓人想起遙遠的青春季節”等描寫中可以看出。而在母親的追念中,突出了烈士的堅毅,文中寫他的腳印“沉穩”,他的目光“坦然”——“他沉穩的腳印……坦然的目光,如陽光下流淌的山澗小溪,從石縫里透出烏亮的光澤”。
答案:虛實結合,將現實場景與歷史回憶交織起來(由林中景色聯想到戰爭歲月;歡快的場景與悲壯的場面形成對比),突出了蕭洪明堅毅不屈的形象,表達了母親對青春歲月的追念。
10.根據文中的內容,介紹蕭洪明其人。(不超過60字)(3分)
解析:學生可能會忽略“介紹”二字。它是說明的意思,從文中篩選相關信息(如:身份、年齡、經歷等),再分條羅列即可。但估計會有考生描寫、評價,甚至謳歌、贊美。注意字數要求。
答案:革命志士,母親的戰友;57年前被槍殺于天目山的大樹下;犧牲時年僅27歲。
11.對文中寫“樹”分析正確的兩項是(6分)
A.描寫霧氣越來越濃厚,烘托了天目山大樹悠久的歷史滄桑感。
B.第④⑦段寫樹形神兼備,賦予了樹軒昂、雄健、不屈的氣質。
C.描寫“大樹王”死而復生的情景,突出了它頑強的生命活力。
D.濃墨描寫大樹,層層鋪敘,為篇末揭示贊美先烈的主旨服務。
E.本文以登山行蹤為順序,始終貫穿對大樹的描述,脈絡清晰。
F.天目山的樹在父母眼里是一種植物,在作者眼里是人的象征。
解析:從2010春考開始,現代文閱讀二的選擇題的分析對象集中在文本的一個點上,這是一種變化。本題集中在全文突出的藝術形象——“樹”上,從表現手法、作用、情感等方面做深入的鑒賞。A項錯在對霧的作用的分析上——“烘托了天目山大樹悠久的歷史滄桑感”。這里的霧應屬于“歷史迷霧”的象征,即遮蔽了英烈形象的時間等歷史因素;即使看不出來這一點,至少可以看出這里肯定不是要表現“大樹悠久的歷史滄桑感”,大樹在文中被突出的形象是偉岸、堅毅等英雄形象。B項正確。C項錯在對描寫“大樹王”死而復生情景作用的分析,此處應為一種崇高精神的復活。D項錯在對篇末揭示的主旨的分析,篇末應是對當今“模糊”英烈的理想的憂思。E項正確。F項錯在“天目山的樹在父母眼里是一種植物”,在父母的眼中,這些大樹也是一種象征。
答案:B E
12.第⑿段中寫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其意圖是__________。(4分)
解析:這道題目觸及到本文的主旨。雖然看起來是考查幾個句子的作用,但是這幾個句子位于句末,意義非常。作者表面在談論“天目山得名的原因”,實際的用途卻是由情及理,將全文的思考引向深入:將烈士為理想而犧牲這一事件放到57年后現實背景下思考,反思當下,并表明自己的態度。現實是“我們似乎模糊了他們理想的內容”,這讓烈士“詰問”,實際上是自己對這種“模糊”(遺忘先烈、淡忘歷史)的責問與擔憂。作者這種深刻的反思,又體現出對理想、信仰的堅守。
散文特別是抒情散文的閱讀,標題非常重要。無論是地名、人名還是物名,在作者的筆下常常成為寄托深遠的藝術形象(文學形象),如“燈籠紅”、“春聲和春深”、“天目山”等,我們在閱讀時要予以特別關注,按照作者行文的脈絡和情感的線索,把握其外在特征和所承載的豐富情感與深刻思考,把它作為讀懂文本的一把鑰匙。我們教材中此類文本也很多,如《想北平》、《合歡樹》、《故都的秋》、《荷塘月色》等。而且一般情況下總會有一道4分左右的大題跟它有關,考查的就是對文本的整體理解,歷年高考無不如此。比較有趣的是秋季高考所選文本的標題這幾年都是一個詞或短語,而春季高考則通常是一個句子,這個句子通常包含一個藝術形象,如“青石板”、“大霧”等,不過以句子為題意思可能更顯豁些。即使標題沒有包含某個核心“形象”,我們也要善于捕捉和分析文本中集中描寫的藝術形象(文學形象),它可能是一個物,可能是一個人,或一件事,一片景,一個場面等,如《無限玄機》的核心形象就是“圍棋”。
答案:表達對遺忘先烈、淡忘歷史的現象的責問與擔憂,以及對理想、信念的堅守。
(三)默寫。(6分)
【任選6空,超過6空,按前6空評分】
13.(1)青海長云暗雪山,__________。(王昌齡《從軍行》)
(2) __________ ,晉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3) __________,到黃昏、點點滴滴。(李清照《聲聲慢》)
⑷ __________,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韓愈《師說》)
(5) __________,溪頭臥剝蓮蓬。(辛棄疾《清平樂·村居》)
(6)伐竹取道,下見小潭,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記》)
(7)吾生也有涯,__________。(《莊子養生主》)
(8)香稻啄馀鸚鵡粒,__________。(杜甫《秋興》)
解析:仍然延續著3(高中教材)+3(初中教材)+2(課外)的命題思路。也就是說把中學階段要求背默的文段默熟就可以拿到滿分了。
答案:(1)孤城遙望玉門關(2)吳宮花草埋幽徑(3)梧桐更兼細雨⑷欲人之無惑也難矣(5)最喜小兒無賴(6)水尤清冽(洌)(7)而知也無涯(8)碧梧棲老鳳凰枝
(四) 閱讀下面的散曲,完成第14一16題。(8分)
堯 廟 秋 社 王 惲
社壇煙淡散林鴉,把酒觀多稼。霹靂①弦聲斗高下,笑喧嘩,壤歌亭外山如畫。朝來致有,西山爽氣,不羨日夕佳。
[注]①霹靂:琴名。
14.簡要描述堯廟社日中的村民活動。(2分)
解析:該題考查學生還原生活情境,即詩歌鑒賞中“泡”的能力。從小令的描寫可見,有:“把酒觀多稼”,因莊稼豐收而舉杯暢飲;“霹靂①弦聲……,笑喧嘩”,彈琴、唱歌,笑語喧嘩。
答案:村民們舉杯暢飲,喜慶豐收;彈琴賽歌,歡聲笑語。
15.對這首散曲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本曲描寫堯廟社日活動情景,展現了當地的民風民俗。
B.“社壇煙淡散林鴉”暗示了村民舉行祭祀活動的季節。
C.“山如畫”描寫遠山明麗的風光,渲染烘托社日活動。
D.本曲用詞清新高雅,但是整體仍不失通俗樸茂的本色。
解析:社祭的活動有春秋兩季,因此,“社壇煙淡散林鴉”并不能暗示出季節,只能看出是社祭的場面。這里是秋社,秋社是立秋后的第五個戍日所進行的一種歡慶豐收、祭祀的喜慶活動。能夠看出是秋社的是“把酒觀多稼”,暗示季節的應該是這一句。其它選項正確:A項與14題有重疊;C項對景色的特點及描寫作用的分析概括恰當;D項所謂“用詞清新高雅,但是整體仍不失通俗樸茂的本色”,指的是使用了若干典故(“壤歌亭”、“西山爽氣”、“不羨日夕佳”)而顯得“高雅”,但字面意思通俗易懂,自然流暢,真情流露,故稱“清新,樸茂”。
答案:B
16.“不羨日夕佳”化用了高中課本哪首詩中的詩句?借此表達了怎樣的情感?(3分)
解析:《飲酒》詩一組二十首,是歸隱之初寫的,滬教版第一冊18課《詩二首》選了“其五”。在絕美的日夕山色之中,飛鳥們結伴而歸了:“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飛鳥相與還”,既是眼前之實景,又具有象征意味,讓人想到厭倦黑暗官場、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而皈依山林的詩人,寫的是隱居之樂。而此曲寫堯廟祭神慶豐收的歡樂場景,抒寫作者為民謀福,與民同樂的志向。風調雨順,萬民富足,世風淳厚,幸福安詳,自然不必學淵明吟唱“山氣日夕佳”那些歸隱詩句了。
答案:化用陶淵明《飲酒》“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寫的是隱居之樂,曲作者表達了積極用世的志向和與民同樂的意趣。
(五) 閱讀下文,完成第17—21題。(17分)
①歐陽公諱曄,字日華。自為布衣,非其義,不輒受人之遺。少而所與親舊,后或甚貴,終身不造其門。初為隨州推官,治獄之難決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數百人,轉運使疑其積物多而僧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兩饋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聽我言乎? 今歲大兇,汝有積谷六七萬石,能盡以輸官而賑民,則吾不籍汝。”僧喜曰:“諾。”饑民賴以全活。
②陳堯咨以豪貴自驕,官屬莫敢仰視。在江陵,用私錢詐為官市黃金,府吏持帖,強僚佐署。公呵吏曰:“官市金當有文符。”獨不肯署。堯咨諷轉運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③鄂州崇陽,素號難治,乃徙公治之,至則決滯獄百余事。桂陽民有爭舟而相毆至死者,獄久不決。公自臨其獄,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飲食之,食訖,悉勞而還于獄,獨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動惶顧,公曰:“殺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視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獨以左手,死者傷在右肋,此汝殺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殺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臨事明辨,猶古良吏,決獄之術多如此。所居,人皆愛思之。
17.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少而所與親舊 (2)終身不造其門
(3)素號難治 (4)乃徙公治之
解析:出自300實詞的有“造”(高中)、“素”(初中)、“徙”(初中),學生應該掌握得很好。“與”字也常見,高中第六冊《蘭亭集序》“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注釋:與,交好。另有《六國論》“與贏而不助五國也”,“與”是“結交”的意思。熟練掌握這些義項,根據所在語境,是很容易推斷的。
答案:(1) 交往 (2)到 (3)一向 (4)調任
18.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2分)
A.饑民賴以全活 以吾一日長乎爾
B.至則決滯獄百余事 他植者則不然
C.去其桎梏而飲食之 恍驚起而長嗟
D.決獄之術多如此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解析:A,連詞,而;連詞,因為。B,副詞,就;連詞,卻。C,連詞,表承接,可不譯。D,助詞,的;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涉及到的課文有:《子路、冉有、曾晳、公西華侍坐》、《種樹郭橐駝傳》、《夢游天姥吟留別》、《鴻門宴》。
答案:C
19.用現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5分)
(1)堯咨諷轉運使出公,不使居府中。
(2)桂陽民有爭舟而相毆至死者,獄久不決。
解析:解答翻譯題目,應該遵循以下順序:(1)觀察這個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據此推斷其大意,補出省略的成分,準確判斷省略的“之”字所指代的內容,如“不使(之)居府中”;(2)觀察有無固定結構、特殊句式,如“不使居(于)府中”的介詞結構后置句,“民有爭舟而相毆至死者”的定語后置,要對這些句式的語言標志十分熟悉,如見到“者”字在第一分句后煞尾,就該想到定語后置;(3)觀察有無固定名詞,如人名(堯咨)、官名(轉運使)、地名(桂陽、府),這些詞語一般照錄;(4)看看有無詞類活用,如“出”(使……出);(5)喚醒記憶,結合語境,推敲重要的實詞,如“諷”、“獄”等。“獄”做案件解,《曹劌論戰》中學過(“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諷”,《鄒忌諷齊王納諫》里是指“用委婉的語言來進行勸告”,結合語境,可推斷此處是“暗示、示意”的意思。
答案:(1)陳堯咨暗示轉運使讓歐陽公離開,不讓(他)留在州府。(2) 桂陽有爭船而互相斗毆至死的人,(這個)案件長久沒能判決。
20.第①段中“公笑曰”的“笑”反映了歐陽曄怎樣的心理?(3分)
解析:該題應該屬于鑒賞題,咀嚼“笑”字,考查記人敘事類中神態描寫的作用。本段文字選自歐陽修《尚書都官員外郎歐陽公墓志銘》,頗見功力。此類問題也是中學課堂的常見問題,如《群英會將干中計》中周瑜的“笑”(高一上第21課),《林黛玉進賈府》中王熙鳳的“笑”。通過語言、動作、神態表現人物心理,師中國古典記人敘事類文本的傳統手法,它如《子路、冉有、曾晳、公西華侍坐》、《項脊軒志》、《左忠毅公逸事》、《鴻門宴》、《荊軻刺秦王》、《殽之戰》等都有這樣的神來之筆,所以,雖是新題型,但學生不會太陌生。推敲時主要有兩個依據,一是人物性格,一是具體情境。歐陽曄作為一位正派、睿智的官員面對此事該如何對待?這一“笑”里有哪些豐富的內容?分析下來,主要有這些內容:一可見對對方行動的了然于胸;二是拒絕,告訴對方沒有必要這樣做;三表明陳竹在胸,對解決此事有周密安排,有四兩撥千斤的輕松、從容;四緩解緊張氣氛,給對方一個安撫。
答案:對僧人賄賂不以為然,對處理好此事自信從容,安撫僧人。
21.本文表現了歐陽曄口口、口口和口口的品質。(3分)
解析:問的是“品質”,所以肯定是用形容詞來回答,因此,不能以其所作所為來回答。那么,怎么概括呢?從事中概括,看看作者選取了歐陽曄那幾個人生片段,這些片段分別顯示了他怎樣的品質。細讀下來可知,這里主要記敘了他一生中的三件事:拒絕賄賂、義不肯署、智斷滯獄。這些事情展現了他廉潔、正直、睿智的品質。
答案:廉潔 愛民 正直 睿智
六) 閱讀下文,完成第22—26題。(13分)
九疑山圖記
①九疑山方二千余里,四州各近一隅。世稱九峰相似,望而疑之,謂之九疑。
②九峰殊極高大,遠望皆可見也。彼如嵩、華之峻崎,衡、岱之方廣,在九峰之下,磊磊然如布棋石者,可以百數。中峰之下,水無魚鱉,林無鳥獸,時聞聲如蟬蠅之類,聽之亦無。往往見大谷長川,平田深淵,杉松百圍,榕栝并茂,青莎白沙,洞穴丹崖,寒泉飛流,異竹雜華,回映之處,似藏人家。實有九水,出于中山,四水流灌于南海,五水北注,合為洞庭。不知海內之山,如九疑者幾焉?
③或曰:“若然者,茲山何不列于五岳?”對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萬里臣妾;國門東望,不見涯際;西行幾萬里,未盡邊陲,當合以九疑為南岳,以昆侖為西岳,衡、華之輩,聽逸者占為山居,封君①表②作園囿耳。但苦當世議者拘限常情,牽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創也,如何?”
④故圖畫九峰,并隨方題記,傳于好事,以旌異之。
【注】①封君:領受封邑的貴族。②表:標記。
22.第①段交代了九疑山的 。(2分)
解析:概括段意,兩句話兩層,一層交待大小,即規模;一層交待為什么“謂之九疑”。
答案:規模和得名緣由
23.簡析第②段中“時聞聲如蟬蠅之類,聽之亦無”的表達效果。(2分)
解析:需要判斷這里寫出了什么內容,使用了怎樣的技巧,以及這個技巧在這里使用的作用。我們要想,作者為什么要寫這“聽之亦無”的如蟬蠅的聲音?什么地方可以“時聞聲如蟬蠅之類”?“以聲襯靜”的手法運用,最典型的是王維的“蟬噪林逾靜”。
答案:這句話描寫了山中若有若無的蟬蠅一類的聲音,以聲襯靜;突山了九疑山中峰之下的靜寂。
24.對“聽逸者占為山居”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2分)
A.任憑隱居者將衡山、華山據為己有。 B.聽說逃亡者到衡山、華山安家藏身。
C.聽任出世者在衡山、華山結廬隱居。 D.聽說出世者在衡山、華山安居生活。
解析:跟上文的翻譯題解答方法相似,根據語境可知,“聽”是“聽憑、聽任”,這樣就可以淘汰B、D,而“隱居者”不可能“將衡山、華山據為己有”,所以答案是:C。
25.從句式的角度賞析第②段中的畫線句。(3分)
解析:所謂句式,指的是整句散句、長句短句、常式句變式句。此處是:整散結合。有關的知識我們在高中文言課文中也多有涉及。《前赤壁賦》練習2:結合全文,具體說一說本文整散結合的語言特點。《諫太宗十思疏》練習2:本文的語言很有特色,多用四字短語,讀來瑯瑯上口;文辭駢散結合,具有參差之美;并且暗用典故,論據言簡意豐。請分別加以整理,體會作者駕馭語言的高超藝術。《陳情表》練習2:本文以四字句為主,而又穿插運用了各種排比句,談談這在表達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今年的試題在與教材結合的方式更為深層、自然。
答案:這句話整散結合;先用整句突出九疑山的山峰兼有嵩、華、衡、岱的特點,強調其峻峭與宏偉,節奏鮮明;再用散句描摹這樣的山峰很多,句式參差,富于變化。
26.簡述本文的寫作意圖。(4分)
解析:寫作意圖即寫作動機、目的,這張試卷已考查過一次“意圖”了(第12題)。按照作者自己的說法是“以旌異之”,讓看到的人其“異”處。為什么要這樣呢?作者分兩層加以表達,先是指出其“殊極高大”且景致豐富;繼而通過虛擬的對話,分析其沒有列于五岳的歷史原因和社會原因。在此背景下,“圖畫九峰,并隨方題記”。可能會有同學依據宋代散文特別是“記”體文即事明理的章法,認為該文有借題發揮、針砭時弊的意圖,于是一第二段末尾的相關語句來回答,如批評、鞭撻“當世議者拘限常情,牽引古制,不能有所改創”等等,嚴格地說是不妥的。因為所謂“即事明理、因事見理”,作者總要發一通議論,做一番推演、辨析,表達對某個或某些問題的看法、見解,這些看法、見解往往具有高度概括性,甚至富有哲理,給人深刻啟示,如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和蘇軾的《石鐘山記》。《游褒禪山記》以游山探勝而未能“極夫游之樂”為出發點,說明“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險遠之處,人們想要到達那里,必須具備堅強的意志、足夠的力量并輔以一定的物質條件,此外,作者還從“碑仆道”、“文漫滅”、“華”“花”音謬的情況,聯想到對待傳聞材料應采取的正確態度,提出了“深思慎取”的告誡。《石鐘山記》則通過記敘作者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說明要認識事物的真相必須“目見耳聞”,切忌主觀臆斷的道理。文章往往將記敘、議論、描寫、抒情很好地結合起來,達到了情與景、理與事的融合。《九疑山圖記》顯然不具備這些特點,既沒有闡發什么“理”,也沒有更多的“發揮”,只是為九疑山沒有列入五岳抱打不平而已。上文說過,今年試卷與教材的聯系走向深層,這道題目可以看作是與上述課文在章法上的辨析,只是沒有明示而已。
該文作者為唐文學家元結。關于唐代記文與宋代記文,章必功先生在《文體史話》一書中有過一段分析——
唐代記文以記述為主,故《金石例》說:“記者,紀事之文也。”宋人記文則有專發議論者,故陳師道說:“韓退之作‘記’,記其事耳,今之‘記’乃論也。”
答案:九疑山地處衡山之南,宏偉美麗;卻不能列于五岳;作者撰文對此表示不滿;希望人家認識九疑山特有的長處。
二 寫作70分
27.根據以下材料,選取一個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寫成詩歌)。
丹麥人去釣魚會隨身帶一把尺子,釣到魚,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將不夠尺寸的小魚放回河里。他們說:“讓小魚長大不更好嗎?”兩千多年前,我國孟子曾說過:“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意思是,不要用細密的漁網在池塘里捕撈小魚,這樣才會有更多的魚。
實際上,其中的道理也貫穿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許多方面。
解析:延續著2009年秋季高考材料作文的思路,但有所不同,為材料+提示語的形式。提示語中“其中的道理”提示考生需要理解材料所蘊含的道理,那么,道理是什么?這就需要對材料有整體把握。同時,也就意味著材料具有核心思想。
這個核心思想是由兩則素材組合在一起表達的。這與每一則材料獨立存在有什么不同嗎?我以為有很大的不同。比如,如果只有“丹麥人釣魚”的故事,你完全可以從“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將不夠尺寸的小魚放回河里”這句話入手談做事嚴謹,講規矩,但是放在這里就不行了,老師會說你斷章取義。這與任何一種形式的作品產生的原理是一樣的,兩則素材組合在一起,它們之間的互動一定會產生新的意義,如同一塊紅布,加上五顆五角星,就成了國旗,而不再是一塊布、幾顆星星。當然,斷章取義也有“義”,盲人摸象也是“象”,只是離核心意義和整體表達有了或近或遠的距離罷了。換句話說,想取得一類卷的分數就困難了,因為一類卷的評分標準是“準確理解材料”。
那么,兩則素材甚至多則素材組合的材料應該如何把握其核心思想呢?這就好比對偶中的上下聯,在內容上,兩則素材可能會是相反、相同、相承三種關系,第一步要分析出來。今年高考的兩則素材指向是相同的,這種類型的關系,我們在把握其意義時,要抓住其中表述相同的地方,即“放生小魚,從而有望獲得更多的大魚”。所以,核心的思想是“可持續發展”。
當然,“魚”可以是自然資源的借代,也可以是一切資源的借喻。那么,可持續的就不僅僅是自然界,還可以是人類自身——是孩子,是自我,是社會,甚至世界本身。
可以進入的角度跟每個人的積累有關。寫作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邂逅,是寫作者與命題的邂逅。每個人與材料相遇在哪一個點上是不可測的,考生之間可能各不相同。所謂的“角度”又可以分為“視角”和“感點”,視角是觀察材料的角度,視角之后是感點,感點是觸動之點,或者叫“與生活聯系之點”,跟立意有關。視角有限,感點范圍更廣,而立意是無限的。就這個材料來說,視角有三組六個,丹麥人、孟子,尺子、漁網,小魚、大魚,都可以成為觀察的視角,或者叫思考的角度。比如,可以從小魚的角度出發,對漁網和人們心目中的尺寸做反思,呼吁給予它們成長的空間,以便發展、壯大,可以談青少年的成長,談創新產品的孵化,談新型文化的命運,等等。這里,“小魚”是視角,“密網”和竭澤而漁是“感點”,而“呼吁給予青少年成長更寬松、自由的空間”就是立意點。但是,不管從哪個角度進入,都應建立在對材料整體把握、整體理解基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