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I卷 閱讀題 甲 必考題
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中國珠算是以算盤為工具進行數字計算的一種方法,它由運用竹簽作籌碼來進行運算的“籌算”演變而來。《老子》中提到“善計者不用籌策”,《孫子》《管子》等著作中也有“算”“籌”二字出現,可見春秋戰國時期籌算已比較普遍。唐代末年,已見籌算乘除法的改進,到宋代產生了籌算的除法歌訣。但由于史料匱乏,珠算究竟起源于何時,至今尚無定論,算盤是何人發明也無從考察。
從現有資料看,“珠算”一詞最早見于東漢徐岳《數術記遺》:“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可見東漢已出現了珠算方法及理論。北周甄鸞為此作注說:把木板刻為三部分,上下兩部分用于停放游珠,中間部分用于確定算位;每個算位各有五顆珠,上面一顆,作數五,下面四顆,每顆作數一。但這種計算工具與現代算盤形制不同,現在通行的“穿檔算盤”,算珠穿在“檔”上,可以沿檔上下滑動。檔中橫以梁,通常梁上方每檔穿兩珠,每珠作數五,梁下方每檔穿五珠,每珠作數一。定位后撥動算珠,就可做加減乘除及開乘方等運算。
“算盤”名稱最早見于宋代算書《謝察微算經》,因此可以確定至遲在宋代算盤就已出現。1921年在河北巨鹿宋人故宅出土的一顆木制算珠,鼓形,中間有孔,與現代算珠相似。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中“趙太丞”藥鋪的柜臺上有一形似算盤之物,經中日兩國珠算專家確認,那就是與現代算盤形制類似的穿檔算盤。宋末元初學者劉因的《靜修先生文集》里有以“算盤”為題的五絕一首,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中引用時諺說:“凡納婢仆,初來時日擂盤珠,言不撥自動;稍久,日算盤珠,言撥之則動。”元代諺語把資歷漸老的奴婢比作算盤珠,也表明此物當時已很常用。此外,宋代算盤從形制看已較成熟,沒有新生事物常有的那種笨拙或粗糙。因此,許多算學家認為,算盤的誕生還可上推到唐代。因為宋以前的五代十國戰亂不斷,科技文化發展滯緩,算盤誕生的可能性較小;而唐代經濟文化發達,需要有新的計算工具,算盤在這時被發明極有可能。
珠算因計算工具簡便、數理內涵獨特而被譽“世界上最古老的計算機”。元世祖忽必烈時,科學家測定地球公轉周期為365.2425天,距近代觀測值僅差26秒,這樣精確的計算就是利用珠算完成的。我國研發第一顆原子彈時只有一臺計算機,為應付龐太的計算工作,就出現了眾多算盤高手齊聚一堂演算原子彈數據的場面,最后的計算結果準確無誤。
但隨著計算器、計算機的普及,古老的珠算在當今社會似乎已無用武之地。盡管在韓國、日本及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珠算方興未艾,連美國都要引進珠算作為新文化;但我國學珠算的人卻越來越少,算盤也越來越罕見。2013年12月4日,中國珠算項目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美國《大西洋月刊》近日評選出“50個最偉大發明”,巾國算盤也入選其中,并被評價為“第一批能夠提高人類智力的工具之一”。中國珠算心算協會副會長蘇金秀認為,看待珠算,不要僅限于其計算功能,而應看到其深厚的文化內涵。科學研究證明,珠算心算對幼兒和青少年有開發智力的作用,對特殊兒童有智障補缺與康復的作用,對老年人健腦和延緩衰老也能發揮作用。很多珠算“粉絲”也相信,就像有了飛機、汽車,照樣還需要自行率甚至步行一樣,珠算與電子計算器并不矛盾,它們各有各的功能,相得益彰。
(摘編自《指尖的文化:算盤的歷史》)
1.下面各項中不熊支持“至遲在宋代算盤就已出現”這一觀點的證據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