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考語文考前押題:文言文閱讀(游記序言)
(時間:40分鐘 分值:38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題。(19分,選擇題每小題3分)
游丹霞記
[清]袁枚
甲辰春暮,余至東粵,聞仁化有丹霞之勝,遂泊五馬峰下,另買小舟,沿江往探。山皆
突起平地,有橫皴,無直理,一層至千萬層,箍圍不斷。疑嶺南近海多螺蚌,故峰形亦
作螺紋耶?尤奇者,左窗相見,別矣,右窗又來;前艙相見,別矣,后艙又來。山追客
耶,客戀山耶?舛午惝恍,不可思議。
行一日夜,至丹霞。但見絕壁無蹊徑,惟山脅裂一縫如斜鋸開,人側身入,良久得路。
攀鐵索升,別一天地。借松根作坡級,天然高下,絕不滑履;無級處則鑿崖石而為之,
細數得三百級。到闌天門最隘,僅容一客,上橫鐵板為啟閉,一夫持矛,鳥飛不上。山
上殿宇甚固甚宏闊,鑿崖作溝,引水僧廚,甚巧。有僧塔在懸崖下,崖張高冪吞覆之。
其前群嶺環拱,如萬國侯伯執玉帛來朝,間有豪牛丑犀,犁靬幻人,鴟張蠻舞者。
余宿靜觀樓。山千仞銜窗而立,壓人魂魄,夢亦覺重。山腹陷進數丈,珠泉滴空,枕席
間琮琤不斷。池多文魚在泳游。余置筆硯坐片時,不知有世,不知有家,亦不知此是何
所。
次日,循原路下,如理舊書,愈覺味得。立高處望自家來蹤,從江口到此,蛇蟠蚓屈,
縱橫無窮,約百里而遙。倘用鄭康成虛空鳥道之說,拉直線行,則五馬峰至丹霞,片刻
可到。始知造物者故意頓挫作態,文章非曲不為功也。第俯視太陡,不能無悸,乃坐石
磴而移足焉。
僧問丹霞較羅浮何如?余曰:羅浮散漫,得一佳處不償勞,丹霞以遒景勝矣。又問:“無
古碑何也?”曰:雁宕開自南宋,故無唐人題名;黃山開自前明,故無宋人題名;丹霞為
國初所開,故并明碑無有。大抵禹跡至今四千馀年,名山大川,尚有屯蒙未辟者,如黃
河之源,元始探得,此其證也。然即此以觀,山尚如此,愈知圣人經義更無津涯。若因
前賢偶施疏解,而遽欲矜矜然闌禁后人,不許再參一說者,陋矣妄矣,殆不然矣。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間有豪牛丑犀 間:中間
B.循原路下,如理舊書 理:溫習
C.愈知圣人經義更無津涯 涯:邊際
D.陋矣妄矣,殆不然矣 陋:淺薄
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的詞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 ①則五馬峰至丹霞,片刻可到
②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B. ①乃坐石磴而移足焉
②臣乃敢上璧
C. ①山千仞銜窗而立,壓人魂魄
②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D. ①丹霞以遒景勝矣
②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甲辰年的春末,作者到達廣東東部,聽說仁化縣有風景優美的丹霞山,于是在五馬峰
下停船,另租一艘小船,順江而下前往探訪。
B.丹霞山到處是絕壁,沒有可上山的路,作者拉著鐵索向上攀登,借助露出地面的松樹
根作梯級,臺階一般,腳下時常打滑。
C.作者晚上借宿在靜觀樓。丹霞山高千萬丈,緊挨著窗戶,似乎感到山壓迫著人的魂魄
,連人做夢的時候也覺得沉重。
D.作者感受到丹霞山是憑著美景的集中而勝出。山上沒有古碑,作者就這個問題宕開一
筆,有理有據的闡明了自己的觀點。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無級處則鑿崖石而為之,細數得三百級。(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置筆硯坐片時,不知有世,不知有家,亦不知此是何所。(4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始知造物者故意頓挫作態,文章非曲不為功也。(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題。(19分,選擇題每小題3分)
《戰國策》目錄序
曾 鞏
劉向所定《戰國策》三十三篇,《崇文總目》稱十一篇者闕。臣訪之士大夫家,始盡得其書
,正其誤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戰國策》三十三篇復完。
敘曰:向敘此書,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謀詐用而仁義之路
塞,所以大亂。其說既美矣。卒以謂此書戰國之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則
可謂惑于流俗,而不篤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時,去周之初已數百年。其舊法已亡、舊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獨明先王之道
,以謂不可改者,豈將強天下之主以后世之不可為哉?亦將因其所遇之時,所遭之變,
而為當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變固殊,其法固異,而其為天下國家之意,本末先后,未嘗不同也。
二子之道,如是而已。蓋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必盡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豈好為異論哉?能勿茍而已矣。可謂不惑于流俗而
篤于自信者也。
戰國之游士,則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樂于說之易合。其設心注意,偷為一切之計而
已。故論詐之便,而諱其敗;言戰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
不勝其害也;有得焉,而不勝其失也。卒至蘇秦、商鞅、孫臏、吳起、李斯之徒,以亡
其身,而諸侯及秦用之者,亦滅其國。其為世之大禍明矣,而俗猶莫之寤也。
惟先王之道,因時適變,為法不同,而考之無疵,用之無弊。故古之圣賢,未有以此而
易彼也。
或曰:“邪說之害正也,宜放而絕之。則此書之不泯,其可乎?”對曰:“君子之禁邪說也
,固將明其說于天下,使當世之人,皆知其說之不可從,然后以禁則齊;使后世之人,
皆知其說之不可為,然后以戒則明。豈必滅其籍哉?放而絕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
書,有為神農之言者,有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于此書之作,則上總春秋,下
至楚漢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間,載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廢也。”此書有高秀注者二十一
篇,或曰二十二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高中英語 > 高考語文 > 高考語文沖刺題 > 正文
- 下載該資料的人還下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