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2014屆高三文綜(歷史)第二次模考試題附答案(新人教版)
A卷選擇題答案
24.A 25.C 26.D 27.C 28.D 29.B 30.A 31.B 32.C 33.A 34.D 35.B
B卷選擇題答案
24.D 25.A 26.C 27.C 28.A 29.B 30.D 31.B 32.D 33.B 34.C 35.A
(25分)
(1)監察范圍廣,受監察官員眾多,直接對皇帝負責;應忠直敢言(4分)
有助于加強對官員的監督,規范行政;加強對地方的監督;加強皇權專制(6分)
(2)觀點一:具有積極意義。以憲法形式確立了共和政體,有利于維護革命成果;目的是限制袁世凱權力,具有反專制的進步意義;體現分權制衡原則,是近代民主法制建設的里程碑;是民族資產階級探索中國民主政治道路的表現。(7分)
觀點二:一定程度上違背民主原則。約法系國家根本大法,事關國家基本制度,應根據國情、民意及社會發展趨勢而慎重采定,而不應以一時最高行政長官的人選更迭為轉移,因人立法。(7分)
觀點三:觀點一、二兼有之,并辨證分析。(7分)
(3)建立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政權,為實行人民民主提供了前提;
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保國家權力掌握在人民手中,符合人民當家做主的宗旨;
制定以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為原則的憲法,切實保障廣大人民的權益;
實行民族區域自制制度,尊重少數民族的信仰、確保各民族團結互助;
實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利于廣大民主人士參政議政。
(答出其中任意四點即可得8分,只列舉制度或條目,不作分析不得分)
41.(12分)
⑴變化:
①黨和軍隊的活動中心發生轉移:從南方地區轉移到北方地區。(3分)
②黨領導下的政權性質發生了變化:從工農民主政權到抗日民主政權。(3分)
⑵說明:
①國共十年對峙時期,黨和紅軍的主要活動中心在江南地區,
“左”傾錯誤泛濫和第五次反圍剿失利,黨和紅軍不得不實行戰略轉移。(3分)
②國共十年對峙時期,黨領導下的革命政權是工農民主政權,隨著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中華民族主要矛盾,國共兩黨由對抗走向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黨領導下的政權成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性質的抗日民主政權。(3分)
(如有其它答案合理,可酌情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