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0題,每題3分,共計60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
1.戰國《呂氏春秋·任地》載:“上田棄畝(壟),下田棄圳(溝);五耕五耨,必審以盡;其深殖之度,陰土必得,大草不生,又無螟蜮(蟲類);今茲美禾,來茲美麥。”材料表明這一時期
A.鐵犁牛耕成為主要耕作方式 B.農業生產已經懂得精耕細作
C.水利灌溉推動農業迅速發展 D.私有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
2.據江蘇尹灣漢墓出土的考古文物《集簿》記載,當時東海郡有“縣、邑、侯國卅八:縣十八,侯國十八,邑二。鄉百七十,□百六,里二千五百卅四,正二千五百卅二人。亭六百八十八,卒二千九百七十二人。”此記載
A.說明封國仍是朝廷的嚴重威脅 D.佐證了西漢時期曾在地方分封諸侯
C.表明西漢以前郡縣制尚未推行 D.填補了縣以下基層機構的史籍空白
3.唐代在兩京及州縣以上地方置“市”,設“市令”“丞”,到宋代發展為在京城及地方路府州縣鎮市置“稅務”來管理市場。上述變化反映出宋代政府
A.不再直接監管市場交易 B.壟斷商業的局面被打破
C.摒棄傳統重農抑商政策 D.通過征稅來直接監管市場
4.《明世宗實錄》載:“先是都察院差御史巡鹽,(皇帝)批答稍誤,以未下閣臣票擬也。刑科給事中黃臣諫曰:‘我朝設立內閣,……凡百章奏,先行票擬。今使內閣虛代言之職,中貴肆專擅之奸,關系匪輕,漸不可長。容臣封還原本,以重命令。’疏入,即改批如制。”對材料解讀正確的是
A.閣臣票擬嚴重制約了皇權 B.內閣地位較明初大為下降
C.內閣成為法定的決策機構 D.皇帝批答須先經內閣票擬
5.下列兩幅圖是近代中國不同時期的通商口岸示意圖。通商口岸開辟的變化,反映出這一階段
A.中國領土主權一步步遭到破壞 B.西方列強完全壟斷中國進出口貿易
C.外國侵略勢力從沿海深入到內地 D.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化半封建社會
6.李鴻章在對《開平礦務局招商章程》的批示中指出:在用人上,“各廠司事人等,應于商股內選充,不得引用私人”;在財務上,“煤鐵錢銀出入,即派司事隨時登注流水簿,每月一結,每年總結。”這一批示表明洋務運動
A.生產經營不計較成本 B.開近代中國機器生產的先河
C.采用近代方式管理企業 D.通過官商合股興辦軍事工業
A.①② B.①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高考頻道 > 高考文科綜合 > 高考歷史模擬題 > 正文
- 下載該資料的人還下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