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代文閱讀(9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題目。
關于重陽節的來源,向來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南朝《續齊諧記》所載的東漢汝南人桓景經方士費長房指點登山辟邪躲過一劫的故事。不過這個說法,并不可信。《齊諧》是一部志怪書,連作者自己也沒有把它視作史實。晉葛洪《神仙傳》說,費長房在東漢時曾做過汝南市掾,后來跟仙人壺公入山修道去了。而桓景,在有關東漢、三國史事的文獻資料中都尋覓不到影子,僅僅在《宋書•符瑞志》中提到東晉成帝時有個太守叫桓景。
春秋戰國時期對山神的崇拜已很普遍,并形成了一套祭祀禮儀,而這種登高祭祀活動,在人類早期是作為最直接的生存需求出現的。原始先民依靠采集和狩獵謀生,群居穴處,輾轉山林。山林間生長著各種植物,隱棲著許多飛禽走獸,物產豐饒,早就引起人們的關注。山上云霧彌漫,而人們又觀察到云氣能致雨,以為山岳為神龍居所,有降雨的能力。而且,山峰插入云霄,高不可攀,人們以為是登天的梯子或撐天的柱子,上面是神仙的居所,并且虔誠地相信,只要登上它,就能超越蕓蕓眾生。原始先民領略了莽莽群山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因而滋生了“萬物皆有靈”的神秘自然觀念,崇拜、敬畏山岳山神,并且激發了登臨神山圣境的強烈愿望。“崇”字從“山”從“宗”,說明“崇拜”原來就是專對山岳而言的。
秦統一中國后,一直到漢朝,皇帝對山川祭祀都非常重視,每年都要巡狩、祭牡或封禪名山大川,各地登高的活動也隨之興起。據史料記載,約于劉邦在中原創立漢朝之時,割據嶺南的南越王趙佗就曾登臨越秀山,君臣飲宴游樂。與劉邦同時代的漢閩越王無諸,也在九月九日率領臣屬登上福州的于山,插萊萸,飲菊花酒,宴集游樂。這些登高活動,比桓景的所謂“登高避禍”要早二百多年。最早明確記述九月九日登高習俗的是三國初期魏文帝曹丕的《九日與鍾繇書》:“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九是最大的陽數,“九九”相重,又與“久久”諧音,故認為是適宜于長久、十分吉利的節日。
稍后,南朝梁宗懔的《荊楚歲時記》記述了當時的重陽節俗:“九月九日,四民并藉野飲宴。”北朝杜臺卿的《玉燭寶典》進而解釋說:“其時黍秫并收,因以黏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這些記載都說明重陽節的最初涵義并非辟邪避災,而是歡慶祈福。農歷九月,夏季作物已經成熟,晚秋作物也豐收在望。黍秫收割后,各家各戶滿懷豐收的喜悅,品嘗以黍米或秫米做成的新米飯,娛神又娛人。士農工商各行各業的人,成群結隊到都外鋪草為席,設宴飲酒,歡樂相慶,答謝山川大地賦予的恩惠,并祈求神靈繼續保佑,使人們豐表足食,得以長壽。
古人說:“重九須登高,不高無節氣。”自各地開山建剎以來,重陽登高便由人類原生態山岳山神崇拜,過渡為朝覲山神與菩薩的朝山活動,并最終演變為群眾性的登山娛樂體育活動。
(選自《光明日報》,有刪改)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高中英語 > 高考語文 > 高考語文模擬題 > 正文
- 下載該資料的人還下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