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閱讀下文,完成1—7題(17分)
中國式大眾時代
石勇
170多年前,法國歷史學家托克維爾敏銳地捕捉到,“大眾”出現在了歷史的地平線上,歐美將進入大眾所主導的時代。差不多半個世紀后,同樣是法國人的勒龐發現,大眾的理性能力非常值得懷疑。又過了半個世紀,在1930年代,西班牙哲學家加塞特發現了“大眾災難”的秘密——納粹德國不過是大眾集體非理性的合乎邏輯的結果。①
“大眾”這一概念,隱含著是“現代社會”的產物。而我們說到以宏大敘事、激昂理想為特征的“大時代”和以個體、群體的小情趣、小偏好為特征的“小時代”,恰恰和“大眾”、“現代社會”這兩個概念息息相關——它們都是公共領域裂變①的結果。②
從英國工業革命時算起,包括以上的時間片段,無疑都是西方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大時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命題宏大、高遠,其間,伴隨著殘酷的戰爭。在時代議題中,個人和小群體的趣味偏好無容身之地。西方的現代化歷程、中國從1911年到20世紀80年代的歷程已經說明了這一點。一個“大時代”,無人可以抗拒。因為不跟隨、參與、介入,個人將找不到意義,將有被拋棄感。在“大時代”可以找到的自我面前,“小時代”的那種渺小的自我幾乎不堪一擊。比如,20世紀30年代,在革命面前,一些具有“小資產階級”情調的富家子弟,一些學生,就會感到個人的那些小情調是多么可笑。革命所對應的“大時代”,使他們沒有任何猶豫地迅速埋掉他們過去的自我。然而按照勒龐、弗洛伊德、加塞特等人的說法,大眾身上燃燒著的那些非理性的激情,極容易成為玩宏大敘事、政治修辭的領袖人物改變政治結構的能量。毫無疑問,在這樣的大眾眼中,個人趣味、偏好渺小得不值一提。③
20世紀90年代以后,“大時代”終于開始退場,盡管那些并未實現的政治、社會、文化理想仍然是宏大命題,但物質主義、技術、市場、媒介對生活的介入越來越深,它們所構筑的公共領域,以及文化工業的生產機制,已經可以讓人們有條件在漠視社會問題的時候好好地玩一下了。到今天,無論是當一個“狗粉”,成為明星的“腦殘粉”,看韓劇,還是一幫人玩那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兒,全仰賴于技術、物質、市場和媒介的支撐。有了點錢,有了偶像,有了商品道具,“小時代”的大眾才有玩的。而玩這些,對于大多數人的心理結構來說,無疑比關心國家大事更快活。④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高中英語 > 高考語文 > 高考語文模擬題 > 正文
- 下載該資料的人還下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