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6月23日 16:32 四川新聞網
在剛剛結束的英語全國四六級考試里,在黑龍江哈爾濱一些考生使用了非常高科技的手段,進行里應外合的作弊。猖獗的作弊現象令人觸目驚心。考試還未開始,很多參加考試的大學生就收到了考前答案。(6月22日中央電視臺)
四六級考試出現如此猖狂的舞弊事件,令人觸目驚心。筆者不禁對國家考試的公信力與權威性產生了懷疑。作為全國統一考試的四六級考試本應有很高的誠信度與嚴密的命題、監考制度,為何一再發生舞弊事件呢?不可否認,舞弊的直接原因是部分考生僥幸心理作怪、缺乏做人誠信,挑戰法律尊嚴與考試公平;試卷保密、監考環節出了問題;部分無良商家為考生提供高科技舞弊手段。
英語四六級考試舞弊根本不是什么新聞,每到英語四六級考試期間,有關舞弊、泄題的報道就像“新聞牛皮癬”一樣充斥眼球。筆者注意到,教育部門也為此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嚴格試卷保密措施、嚴肅監考制度;嚴懲舞弊事件當事人;對四六級考試做一些改革:不頒發合格證書、取消四六級考試成績與學位證書掛鉤的硬性規定,等等。按常理推斷,考生對四六級考試的關注熱情應有所降溫,考試舞弊事件應該大大減少,但是四六級考試舞弊事件卻一再升溫,不能不令人深思。
毋庸置疑,考試舞弊挑戰了法律尊嚴、侵犯了大多數考生的正當權益,對舞弊事件當事人與各環節參與者理應嚴懲不怠。但是我認為,挖出舞弊事件的根源才是減少、避免舞弊事件發生的一劑良方,它比單純關注舞弊事件本身更重要。誠然,教育部針對四六級考試的改革措施有一定的改良作用,四六級考試也不像高考、研究生考試那樣直接決定考生的命運,但是社會為何對四六級考試的關注熱情不減呢?
雖然等級格證書不存在了,但是考試分數仍然存在,不少高校仍然拿英語四六級考試結果來評價學生,甚至仍在以不頒發學位證書相要挾。英語四六級考試成了大學生必須完成的任務。更為關鍵的是,現在整個社會已經形成了一種對外語水平的崇拜情結,特別是英語水平的高低成了學生就業的重要籌碼,成了用人單位選拔人才的重要標準,外語的工具性正被其功利性所取代。有的考生為了獲得理想分數,不惜多次參加四六級考試,當“刷刷族”。這樣看來,四六級舞弊事件頻發暴露的問題也與外語功能被不恰當放大有關。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即使教育部對四六級考試政策有所調整,即使有的高校想對學生外語水平要求的尺度有所放松,但是相對于社會對外語水平的崇拜情結也顯得力不從心。大學生們忙于專業學習,忙于考研,忙于四處求職,忽視了外語學習,在就業形勢嚴峻的大背景下,他們又希望獲得外語合格證書這張畢業與就業的通行證。于是,他們鋌而走險,僥幸寄希望于考場舞弊。從這個意義上講,英語四六級考試作弊屢禁不止,四六級考試成為“黑白混色的產業鏈”,并不難理解。
因此,要從根本上鏟除外語四六級考試舞弊的土壤,有關部門除了嚴查舞弊事件,增強試卷保密措施與監考技術手段,對考生加強誠信教育以外,更要通過輿論宣傳手段和社會實踐的事實,逐步淡化外語崇拜的社會心理,讓外語考試逐步回歸理性,讓英語教育回歸語言工具本位。這才是堵住四六級舞弊漏洞的治本之策。否則舞弊頑癥仍會有它經常性發作的理由。 作者:劉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