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大學等于好收入,而且美國大學從收入角度比中國的大學轉化率更高?在美國單單為了‘鍍金’而完成的畢業,對于很多學生來講也是個極大的挑戰?中國‘政治’‘社會’環境所需要的技能,在中國國內的大學里面,也是學不到的”。
先帶大家看兩組數據:
一、本科畢業生頭年工作薪水
美國:前十的大學年薪7.14萬~6.11萬美元(中位收入)
中國:前十的大學年薪5.97萬~4.20萬人民幣(來自新華社2008年數據)(平均工資收入)
二、高校的富豪價值
在1999年至2010年之間,北大校友中誕生了79位億萬富豪,高居中國各大高校榜首(資產超過1億人民幣)(北大校長講話中透露)
在2008年的全球富豪榜中,有469名美國人上榜,而哈佛、斯坦福等20所名校培養出的億萬富豪人數就占了這469名當中的52%.
在這些冷冰冰的數字面前,我們更加需要理性,不能簡單的只看表面,更要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首先從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看出:
功利的講,好大學就幾乎等于好收入。好大學能增大成為富豪的幾率。
大學的這些“功用”主要來自三個方面:
1.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
這是大學最主要的職能之一。大學的使命就是為社會傳承高端的知識文明。而在這個層面上,中國大學和美國大學的差距已經比較明顯。首先學術水平上的差距,可以從每年各種學術論文發表數,科學獎項得獎數上可以看出國外大學的優勢。其次是學術氛圍和培養模式的區別,中國的本科教育仍然是以考試導向為主,培養出大量的高分低能人群,以及一些為了分數鋌而走險的沒有學術道德底線的人;而美國則是能力導向和興趣導向為主,鼓勵教育的同時,對于獨立思考能力和邏輯思辨能力要求很高。
2.社團活動等大學生活對于社會的模擬,以及社交的能力培養
中國最大的學生團體,各個學校的學生會,和團委,政治因素影響過重。個別比較極端的還出現過沒畢業就被雙規的情況,成為腐敗和官僚在學生群體中的代名詞。而美國的學生團體自主性更強,而且靠著幾百年的制度改進以及開放的新聞環境,自律效果相對較好。另外,從進入社會的角度來講,美國的社交模式更強調激發理想和自信,強調表達和交流;中國的文化模式就更強調事故和內斂,不太適合現在的快節奏的職場。
3.校友圈子帶來的機會
所謂前面提到的哪些億萬富翁們,往往是承載這一群人的理想,靠著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學識風范,吸引了更多人為之奮斗的人。從這些人的角度出發,肯定需要越來越多的有著類似經歷和理想,更加年輕和鮮活的青年人加入他們已經創造的團隊。所以校友推薦進入職場,已經成為一流名校最為普遍的一種形式,認同度更高,對勞資雙方都有好處。
在國際化日趨明顯的今天,中美大學畢業生的收入差距是十分明顯的。
一方面,多數名校畢業生,都集中在大城市工作,而北京,上海,廣州和紐約,洛杉磯等等國際化大都市的區別日漸變小。到處的人們都一樣用這iphone通話,大家都操著流利的英語辦公,大家關心的都是NASDAQ和DOWJ指數。的確,在吃,住,交通等方面各個城市的生活成本有所不同,美國略貴。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成本的區別在逐漸變小。
另一方面,雖然中國整體的經濟的強勢導致迫于國際的壓力,人民幣逐漸升值,但是,相對來講中國為了保障自己的經濟增長,人民幣還是會保證相對穩定,不會短期大規模升值。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中美前10大學的畢業生10倍以上的平均收入差距,就顯得非常值得注意了。
所以邏輯變的很簡單,好大學等于好收入,而且美國大學從收入角度比中國的大學轉化率更高。
然而很多人仍然會有這樣的顧慮:這樣太功利了!難道留學只是“鍍金”么?
功利沒有什么錯,“鍍金”就更沒有什么錯了。現代的經濟學不也是基于人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經濟人的假設建立起來的么?再者說,不出國的人在國內爭搶著上北大清華不也是為了鍍金么?
而且,留學鍍金遠遠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簡單!至少在美國鍍金,沒有那么簡單!
國內的大學大部分的學分是以考試成績定的,而美國,考試成績只是一個方面,老師還要參考學生平時的參與程度,以及研究能力,等等多方面的能力,完成作業就意味著要讀完長長的一個參考書列表,意味著無數小時的小組討論和報告,意味著自己需要做社會實踐和科學實驗,意味著要敢于跟教授爭辯自己的論點?所以,在美國單單為了“鍍金”而完成的畢業,對于很多學生來講也是個極大的挑戰。哈佛大學本科生的淘汰率遠遠高于國內的北大清華。比爾蓋茨等著名退學人士的例子就可以充分證明。他們真的不是很想退學,而是即使是像他們這樣有才華的人,也不可能在做公司,創業的情況下兼顧在哈佛這樣學府中高強度的學習,退學是個無奈的選擇。
如果將來打算在中國工作,那出國幾年豈不是與國內情況脫節,不熟悉國內的“政治”“社會”環境了?
首先,中國“政治”“社會”環境所需要的技能,在中國國內的大學里面,也是學不到的。我們學到的書本上的和真正的職場中需要的根本不是一個東西。而在美國,學生通過和多民族,多文化的接觸和交流,很容易形成更加開放的視野,從而更容易適應變化的環境,更容易與時俱進。其次,在美國有更多的機會鍛煉自己的社交能力和表達能力,對于協作精神會有更好的培養,這些都是更加符合現代職場需要的。再次,找到一個適合“社會”環境的工作,遠遠不如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更給力。無數人的例子都驗證了,如果沒有真正的熱愛與激情,是不能取得很大的成就的,只能把對工作的積怨轉化成惰性。而美國的本科教育模式,頭兩年基本不會強行分文理,更加通識。這種模式的教育更加有助于學生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職業路線。而且,通過廣泛的基礎,再進一步去學習專業的針對職業的內容模式,在美國近百年的成功實踐中也優勢盡顯。例如美國的商科,醫學,法學,都是沒有本科專業的,都需要在本科階段分別學習一些相對對口的有一定的通識性的學科作為基礎,有了充分的訓練和了解之后再進入職業學習,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