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步,選校
選校工作開始的時間并沒有定論,有些人很早就開始選校,有些人直到大四開學要申請的時候才開始選校,比如我自己;事實證明,選校要早一些開始,最好大三就著手相關方面的工作,當然,對生科院和其他理科院系來說,大三的課程繁重,很難有時間靜下心來了解學校。因此,大三下的暑假成了選校最好的時機,先從自己了解的一些大學入手,對從未申請過的同學來說,對國外大學的了解大多局限在比較出名的一些TOP10,或TOP20學校,在這個時候,不要擔心自己實力不強而放棄考慮這些名校,名校并沒有你想象中的那么遙不可及。在這里要再次強調綜合能力的重要性,一些頭上長角的牛人們,也許隨便寄寄材料就可以收回一摞offer,但這并不意味著實力算不上牛人的同學不能去沖擊名校。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如果你對某所名校非常了解,對自己感興趣的教授一直有交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彌補自己硬件條件的不足。
有一個基本上大家公認的不等式,即 關系>文章>GPA>實驗經歷>G,T,對大多數沒有文章的本科申請者而言,如果你在“關系”上不作為,主動放棄這個最強勢的競爭因素,一旦失去機會就只能和其余大量的申請者去拼GPA,拼G,T,得不償失。這里舉個例子,比如你很看重一位名校的老板,那么你在選擇實驗室時就可以選擇與之相關的科研方向,如果本校的某位老師與這位老板有關系,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爭取到他、她的推薦信。或是通過聯系在那所學校的師兄、師姐,讓他們對你進行推薦等等。總而言之,千萬不要放開這些稍縱即逝的隱性籌碼,能抓住的機會就盡量爭取。
另一方面,所選擇的學校要拉開梯度,大致分為 夢校、好學校、中等學校、保底學校。根據不同人的不同實力,各個檔次所安排的學校數量會有不同,一些自身條件很優越的同學可以去沖擊更多的名校,而自身條件一般的同學,要加重中等學校和保底學校的比例,當然,還是那句話,不要畏懼名校。對不同學校的好壞最主要的參考條件是專業排名為先,綜合排名其次。很多牛老板會在一個比較差的學校做faculty,一些排名不高的大學也要給予重視,前提是你了解在這些學校里有你感興趣的老板,這就更加突出了掌握信息的重要性。因為這些工作說實話很耗時耗力,需要耐心和大塊頭的時間。
選校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大致概括為學校排名、老板的研究方向和系里的資金、地理位置和氣候、對國際學生,尤其是中國學生的友好程度。這些因素都要綜合考慮,并且,還要關注一個學校在學術培養方面的發展趨勢。一些“黑馬”類型的學校,也許目前排名不高但發展很快,不失為一種好的選擇。在友好程度方面,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出國申請和高考一樣會出現“大小年”, 去年某所學校對中國人很友好有可能是因為他們引進了很多為新老板,很缺人,但今年該招的人已經差不多招滿了,招生人數就會下調,以對南大一向友好的Rutgers為例,今年南大生物方面只有一個人拿到了waiting list,而在去年,它給南大生物方面發了5個offer。因此,友不友好只是相對而言的。
第三步,出國文書寫作
這個過程很繁瑣,很多人為了寫出一份出彩的ps會改上10稿甚至20稿。究竟如何書寫ps,resume,reference letter或是申請fellowship需要用到的diversity essay,research proposal等等。各大出國網站都有詳細的介紹。在這里不再贅述。個人見解,寫完了后最好能找個國外老板改一改,畢竟美國人崇尚的價值觀和評估理念與中國固有的理念是有差別的。ps和resume的側重點不同,簽證偏重對出國理由和出國決心的陳述,后者偏重對個人經歷的陳述,另外,最好不要套用網上一些看似華麗的句式和寫法,畢竟你能找到,別人也能找到。網上的優秀ps如果大家一窩蜂的去效仿,也就失去了ps突出unique的特性。
對一些優秀ps,應該學習作者對文章的構思和結構的架設,然后努力用自己的語言突破或者創新。還有一點就是,ps的寫作水平不能超出自己的英語能力太多,片面追求華麗的辭藻和罕見的用語往往會適得其反。推薦信方面,一般情況而言都是學生自己來寫,能找到外國老板寫的話會比較有用。如果找不到也很正常,基本上我們的推薦信都是校內老師寫的,所以不用太擔心。普遍認定的觀點認為,如果不能找到非常牛的老板給你寫推薦信,推薦信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不用在推薦信上下太大的心思。國外學校對中國學生的推薦信的可信程度早已大打折扣。
第四步,出國證件的辦理
辦理出國證件,例如成績單,在讀證明,rank證明等等。這些在各種飛躍攻略上都有講述 。建議大家多看《百合飛躍攻略》,大部分的師兄師姐們在這些方面為后人建立了大量的 經驗和技巧,各種證件的辦理都有詳細的流程,耐心看一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