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工作遭遇瓶頸,而在生活與愛情方面,留英學子似乎也捉摸不透外國人的心思。
《英中時報》八月六日刊登了一題為《留英學生“跨國戀”遭遇“一地雞毛”—文化定勢、習俗差異難消除》的文章,文中提到,愛情無國界,但除了談談情、說說愛,生活更多時候是瑣碎的“一地雞毛”。
“跨國戀,讓情感跨越了文化與種族的藩籬,但卻似乎總有一些東西,留在了藩籬的兩側,各自遙望,難以言和。”
“環球網”2009年所做的一項有關“跨國婚戀”的調查,近六成的中國網友表示能接受跨國婚戀,而在“你認為跨國婚戀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什么”的話題中,選擇“家庭觀念差異”和“愛情觀念差異”的比例最大,分別為35%(1126票)和27.6%(888票)。
而隨著世界各地區交流與聯系的日益緊密,全球范圍內的人口流動也更加頻繁,跨文化與跨種族的婚戀現象日漸普遍。但由于語言、文化、宗教以及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許多受訪者向記者表示,或多或少因為“跨國戀”感受到一些壓力,這些壓力有的來自自身,有的來自外界。
文中提到的跨國戀情侶,或是因為文化差異,或是因為種族偏見,兩人“相戀容易相處難”。而即便跨越文化與種族的藩籬,找到了真愛,但這段真愛究竟有沒有未來,不少人也心存迷茫。
“現在我不敢想‘將來’,也許根本沒有將來,只有現在和曾經。”文中的受訪者提到。
除開愛情,華人學生留英生活似乎也與當地居民有了一層隔膜。“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國人把“明哲保身”的姿態也帶來了英國,最為明顯的無非是今年學費上漲的事件。
為抗議政府提高大學學費上限至九千鎊,英國各地都掀起聲勢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動,大中學生、甚至小學生都參與其中,然而隊伍里卻罕見華人面孔。這則新聞在華人留學生論壇上幾乎都是“云淡風輕”地點過,很多是貼圖給網友圍觀,而應者也寥寥無幾。對于每年學費是英國同學三倍以上、動輒上萬英鎊的中國留學生,英國人漲學費和他們的切身利益“關系不大”,有的表示“收費標準拉近,心理上更平衡”。
大多學生在英生活都抱著一種“看客”心理,認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即使事關己身的學生簽證草案,也有學生認為反映意見沒有用,甚至有已經申請了PSW的畢業生因為已拿到簽證,特意去草案投贊同票。文中采訪的英國國際學生委員會全國秘書長張宇則表示,留學不應該只是來英國“看看走走”,而是要放下自己原來的文化定勢去真正參與和體驗新的環境,學習新的游戲規則。
“父母常對我說在外不要‘太積極’,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張宇懷說。“可以理解父母的擔心,但是我覺得這種心態很閉關鎖國。其時留學生真的要跳出自己的文化圈子,多出去,多留意英國社會的各種信息,也為自己提供更多的主動權。”
抱著“看客”心理,對英國政策聽之任之,華人學生的英倫生活只會越來越被動艱難。熬過變動的2010年,漫漫的留學前路仍需留學生“上下求索”:把拒絕留學草案的聲音反映給政府,提早打算好畢業后的動向,關注當地政策和事務,積極融入當地文化,轉變自我心態。
英國經濟深陷經濟危機難于恢復,而國內市場需求不斷發展迅猛,簽證受限,回國尋工、英倫創業都是不錯的選擇。2011年是否會繼續“風雨飄搖”,其實取決于留學生的自我心態。腳下的路通往何方,能夠決定的唯有走路的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