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類專業是近年來頗受中國學生青睞的學科。英國一些設計類頂尖院校也是莘莘學子夢寐以求的圣地。倫敦藝術大學中央圣馬丁學院(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 and Design, 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就是其中之一。
最近,該校設計研究碩士(MA Design Studies)專業舉辦了題為“63度”的畢業展覽,對同學們這一年的學習做了良好的總結。
我把這個專業的中國同學何啟如和張寅請到了BBC演播室,請她們談了自己畢業作品的意義,也介紹了這一專業的特別之處,并對有意申請“圣馬丁”的中國同學們提出建議。
談及畢業展主題的寓意,何啟如介紹,今年的這個專業有63位畢業生,不同的畢業生做不同的項目,也代表著用不同的角度在看問題,有63個設計和63種思考方式。
她解釋,同學們的設計主題不限,大家的作品涵蓋了從人文、社科、產品、社區服務等等各類學科和領域。
客家文化
何啟如的畢業作品針對的人群是在英國的年輕客家人。
本身是客家人的她做這個項目是因為她了解到,英國有超過一半的華人是香港人,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又是客家人。
這些客家人中的很多人都是早年從香港新界移民到英國。
雖然英語已經成為在英客家人的主要語言,但很多人還是習慣于說客家話。
何啟如發現,在其它國家,華人比較聚集的地方都有客家機構,而在全歐洲客家人口最多的英國卻沒有屬于自己的客家機構。
而且,雖然全世界擁有很多客家機構,但很多是針對年齡大、思鄉心切的人們建立的。
因此,何啟如決定創立一個面向年輕人的客家機構,向他們灌輸客家觀念和傳統文化。
同時,她也利用網絡的優勢,以自己設計的客家機構網站為平臺,組織年輕客家人聚會、活動、參觀展覽,并思考傳統文化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在她看來,可能由于客家文化在很多地方屬于鄉村文化,使得年輕人對此不感興趣。
何啟如希望利用畢業展這個機會,改變他們的觀念。
她覺得,臺灣的一些客家人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他們把一些鄉村文化用一種現代的方式展示出來,讓現代人更容易接受。
比如,一些服裝設計師或建筑師運用客家古老的建筑和傳統的服飾,設計成新的建筑和新服裝。
何啟如希望告訴年輕一代,祖先的文化也可以很時尚,從而引起他們的興趣。
漢字文化
張寅的作品是關于中國的漢字。她設計了一套形似撲克牌的系統,用漢字的象形因素來教外國人學習漢字。
這一作品最初靈感來自于平常和外國同學的生活交流。她發現,一些外國朋友對中國文化很有興趣,經常詢問一些漢字的讀法和意思。
與此同時,有些外國人在紋身時喜歡紋漢字,但紋的字卻經常出現錯誤。
張寅覺得,外國人對漢字抱有一種神秘的感覺,他們看漢字的角度和表現方式和中國人的不太一樣。
之前學過設計、研究過書法的張寅對這種差異非常感興趣,希望把一些有效的傳播視覺類的表達設計和漢字的教學結合起來。
所以,她希望找到一個簡單的方式,讓外國人更便捷地了解漢字的發展演變,認識和理解漢字,懂得大概的意思和結構。
張寅先從189個部首中挑選了帶有象形部分的35個部首,通過設計圖畫對比,幫助外國人認識這些部首。
其次,認識這些基本的部首之后,發掘一些其它的漢字。比如囚字,國字框代表的是界限的意思,當了解這個涵義的時候,雖然不一定了解這個字是囚犯的意思,但能大概清楚是與困住相關的涵義。
張寅希望通過這些介紹和對比,幫助有興趣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人懂得漢字的意思。
這個項目已經獲得了一些教授的首肯,有望將來成為協助中文教學的工具。
與此同時,張寅首創的漢字識別系統同樣可以成為中國兒童識字階段的良師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