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點八:面臨情感困惑
法國《費加羅報》題為《中國獨生子女成為“閃離”一代》的文章指出,“閃離”意指一結婚就分手,這在中國是個新現象,因為獨生子女一代邁入結婚年齡而數量急劇增加。1979年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誕生的“小皇帝”和“小公主”們一遇到婚姻挫折,就毫不猶豫地離婚。
重慶兩名新婚燕爾年輕人的一切似乎都很美好,他們在這個大城市舉辦了體面的婚禮,然后赴巴厘島享受一個星期的天堂般的蜜月。但在當地一個紀念品商店里,丈夫拒絕了新婚妻子任性的要求,浪漫由此變成了蕾澀。回國兩個星期后,這對28歲的新婚夫婦就分手了。
重慶市民政局一名負責人表示:“80 后一代的婚姻非常脆弱,有人上午登記結婚,下午就來辦離婚了。”
這些極端的例子揭示了一種趨勢:中國離婚率激增,特別是30歲以下的人。1979年,北京全部人口中的離婚率為40h),2009年激增到 3g%。這一變化反映了經濟高速增長30年后、由新一代人的行為引發的社會劇變。如今,在北.京和上海等最發達的城市,80后占登記離婚總數的四分之一。
迅速離婚的動機之輕率讓當局吃驚。北京市豐臺區一名周姓法官說:“年輕人以自己的性格為理由為離婚辯護,并拒絕妥協。有人因為自己的另一半打鼾而提出離婚;”首要的因素是這些獨生子女絕不妥協的性格,由于沒有兄弟姐妹,他們被父母寵壞,從來沒有分享的習慣,眼里揉不進沙子。
特點九:消費觀念奢侈有拜金主義傾向
法國《世界報》題為《中國力圖刺激消費社會》稱,在中國上海,年輕人常常被父母指責花錢太多,他們的觀念變化正來自于“中國奇跡”。
中國城市年輕人的觀念與父輩傳統的“存錢”大為不同,他們對未來充滿憧憬,年輕的獨生子女一代影響了整個市場。中國的白領女性階層,也是大力消費的主流。她們會不遠千里去買一種中國式“必需品”———路易威登手袋。
美聯社電視新聞題為《奢華婚禮在中國日趨繁榮》的報道分析說,中國婚慶產業一派繁榮,原因是生活標準提高和吸引年輕夫婦的新潮流。從奢華的婚紗到婚禮策劃人,他們還從來沒有這么多選擇。
一名叫薩利·敬的新娘正在北京的一家高檔婚禮商店里購物,幾乎是隨心所欲。她已經邀請大約200名客人參加她在北京舉行的婚禮,而且還計劃在男友位于中國南方的老家再舉辦一場婚禮。
《大眾婚慶信息》的編輯張麗(音)說,每名北京人花在結婚上的平均費用大約有5萬元人民幣。由于這個是利潤豐厚的市場,全系列的大批公司應運而生以迎合婚慶市場的需要。從專業攝影師一直到婚禮策劃人,即將結為夫妻的人們有很多選擇機會。
今天的中國愛人們會按照西方的方式打蝴蝶結,或者選擇更傳統的結婚儀式。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結婚被高度認為是一項有價值的習俗,這可以從每年數量龐大的婚禮中反映出來。
張麗說,結婚通常規模盛大,有數百名客人受到邀請參加婚禮。“婚禮上最大的一筆花費是婚宴。”她說。
特點十:缺乏安全感與堅定的價值觀
19歲踏上中國的土地的日本人加藤嘉一一無所有。在北京大學攻讀7年后,現在的他擁有十種身份和面孔:制作人、策劃人、主持人、媒體評論員、專欄作家、圖書作者、同聲傳譯者、日語教師、退役優秀運動員、中國通……在國際青年日到來之際,記者采訪了這位戴著光環卻不認為自己“成功”的年輕人,是如何看待中國的同齡人?
中國年輕人最缺什么?
1947年6月,北京大學一名大一學生給胡適寫信訴說自己的苦悶,信中提出三個問題:國家是否有救,救的方法為何?國家前途是否絕望,若有,希望在哪里?青年人的苦悶如何發泄?
時過境遷。現在的年輕人閑聊時很少指點江山、揮斥方遒,他們在為不同的事情苦悶。就業、買房、買車成為多數人永恒的話題,就像英國人談天氣那樣自然。已成為“房奴”“車奴”“孩奴”的年輕人,似乎總處在焦慮和浮躁中。
“年輕人浮躁點,是很正常的現象。”加藤嘉一說,“環境改變人、時代造就人。現在的孩子有選擇的自由,但自由會帶來困惑和混亂。所有年輕人都不浮躁,對任何問題都很清楚,這種社會反而有點可怕,何況中國正處在轉型期,年輕人完全不迷茫是不可能的。”
然而,中國的年輕人最缺乏的是什么?“斗志、堅定的價值觀和安全感,以及應有的憂患意識”。這是加藤嘉一的答案。這些缺失與社會、家庭的價值觀培養有關,造成孩子只能從房子和車子中尋找安全感。然而,“房子可以投資,但年輕時更應投資未來的自己。”
“年輕人能做的無非就兩件事”
加藤嘉一認為,年輕人可以做的無非就是兩件事:一是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自控力,因為社會是不確定、充滿變數的;二是對于不可控的事情要盡可能從容。
“我的安全感來自于奮斗和拼搏的過程中。路是自己走過來的,而房子是別人操控的,我對自己不可控的東西不感興趣。”加藤嘉一說,現在的年輕人一方面忽視提高自控力,一方面又幻想復制成功、一夜成名;很多人的價值觀本末倒置,阻止了年輕時應有的成長。
每天清晨跑步10公里至15公里,十多年如一日,加藤嘉一懂得堅持的意義。“堅持是一種力量。社會環境很浮躁,但首先要相信自己、要堅持、多出汗。走彎路受挫折是應該的,中國年輕人太想走捷徑了,其實該走的彎路還是要走。”
更重要的,還要學會獨立思考和判斷。“睜開眼睛觀察世界、了解自己,自然就能培養選擇和判別力。”加藤嘉一認為,“有魄力、言辭鋒利的”韓寒之所以受到追捧,其實反襯出大多數年輕人的狀態,折射出他們的無力與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