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廣播。對學英語很有益。BBC的在線廣播基本可以通過flashget等軟件下載(也可在firefox裝flashgot插件)。推薦 BBCarts anddrama,戲劇和文學朗讀節目,源源不斷的狄更斯小說(他老人家一年四季沒斷過),各種經典名著。冬天天冷,我就睡覺不起,賴在床上戴耳機聽 BBC消遣,那時候聽過Villette,Little Dorrit,納尼亞傳奇,戲劇(莎士比亞,契訶夫,蕭伯納,王爾德哪,還有難得見到的新劇)。這樣,我培養出了對有聲書的深情愛好。朗讀沒有視覺壓迫,緊隨著原書和作者,愉快充實的感覺。聽VoyageOut時想到,Woolf的語言真的非常有味道,念出來才能體會。很多作品都是這樣的,朗誦是語言專業必須訓練的。爽利頓挫的英國英語,聽著真的很幸福啊。英文聽力不好的同學可以堅持慢慢聽,比看美劇受教益。名著就是名著,讓內心豐富。" 校園網的最大便利是BBS和ftp,營造了一個可愛的群體。Ftp注定是校園網的專利,出了校園,就懷念曾經光顧的各種影視站、科教資料點、音樂站、動漫站,比如著名的文藝片陣地rocker.cc。但是校園網是個相對封閉的地方,信息來源受到種種限制。除了動漫綜藝和美劇日劇更新比較快,李敖演講、饅頭事件等熱點傳播得及時,其他資料,更新是比較少的,諸多重復。ftp是分流和共享的好地方,但個人需要的特別資源,還得靠自己尋找。ftp語言站資料很多,但好像大多是教材的掃描和錄音,第二外語的基礎學習。如果有了一定基礎,我推薦德國之音的德語學習Top thema,法國TV5的新聞7Jours sur la Planete,鍛煉聽力,有文字可參,又是最新發生的有趣味的時事。(現在我推薦意大利電視臺RAI的節目RAIclick. 他家電視比BBC大方,電視節目都上了網,意大利語版的《戰爭與和平》看得真養眼。RAI還有一個文學節目ad altavoce,有聲書的朗讀。可惜我不再是無事可做的北大研究生了,徹底沒有時間看電視,電影也不敢看。)
廣播收集的有聲書畢竟有限,當我脫離校園網懷抱之后,就進入了電驢emule的階段。到了電驢,世界就大了,自由了,海闊天空(也慢了)。這個世界多么平朗開放。當我找到了英音朗誦的《羅馬帝國衰亡史》,簡直涕泗交橫。那么多沒有想過的寶貝一直在網上,而且源源不斷地在增加。夜以繼日以蝸牛的速度掛電驢,收集狂本性爆發,有聲書越收越多,法語的莫里哀、巴爾扎克、雨果、波德萊爾、蘭波、普魯斯特,德語的圣經、神曲、席勒、黑塞,意大利語的圣經、曼佐尼、卡爾維諾、 Svevo……歐洲到底是讀書人多,有聲書極多,不僅本國作品,還有大量翻譯作品(德語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意大利語的司湯達)。有些東西不可思議,竟然有《純粹理性批評》的德文版。太多了,只能視為為退休后陶冶情操做準備。等我老了,退休了,就聽這些玩吧。或者視為為饑荒積糧:一旦失去了語言環境,可以用這些聽力資料保持語言能力。
電驢的下一步是ipod。網上資料積累多了,但人不是總在電腦前。用電腦的時候,經常是做事寫東西的時候。終于有一天,我開了竅,去買了一個ipod。為什么下這個決心呢?因為被一位西班牙語系同學震撼到死。一起到外校上《神曲》的課,坐她的車回來,她在車上不放音樂,放意大利童話,無辜地問我:你沒有意見吧?這是個嚴肅的同學,我完全相信她ipod滿載著教育的內容。她意大利文比我好,我無地自容,第二天就到店里買了一個80G的 ipodclassic,從此成了ipod支持者。現在我走路自覺ipod,終于可以少想低俗的事情,給生活增加文化了。(去年我問一名古典系同學,走路的時候腦子里想什么,他說,背希臘拉丁詞匯變位。我抓狂地想,真是讀書種子啊。)吉本是英國最偉大的作者之一,走路的時候,坐車的時候,掛耳機聽春秋筆法的《羅馬帝國衰亡史》,經常就笑起來。收的那么多法語意大利語資料,終于有了用武之地。在圖書館上自習的時候,對照書,聽《神曲》的朗誦,對理解和記憶是莫大的幫助。在修《約婚夫婦》的課,對照聽過幾次,曼佐尼可比雨果,好久不讀這種偉大的歐洲小說了,驚喜。走在漫天大雪里,耳邊回響著意大利文的朗誦,保羅的書信,勸善勸信,優美有力,真給人一種不可阻擋的信心。
有了ipod 之后,我才開始聽podcast,互聯網廣播。原來這么多教育機構和電臺發布了廣播呀。做法是,打開itunes,進入itunesstore,搜索,選擇節目。可以用電腦聽,也可以下載到ipod/mp3里。這里介紹幾個教育節目,都是教授講課的錄音。College deFrance的文學(法語,非常慢的講解,清晰好懂),Alexandro Manzoni(意大利語,全文朗誦,每一章有講解),DivinaCommedia(意大利語,課堂錄音,各章節有講解)。類似的節目相當豐富,意大利人好像特別熱愛podcast,古典文學、神話、薄伽丘、戈爾多尼、十五世紀、十六世紀、十七世紀、一直到二十世紀,都有節目。這和意大利教課風格大概有關系,講座多于討論。我聽這些,也就是練一練耳朵,給自己制造一個語言環境,知識上是用處不大的。除了這些法意文學廣播,還有Oxford medievalEnglish(中古英語的課堂錄音),藝術史,哲學,政治哲學講座,可以按照各人的興趣聽一聽。新聞節目就更多了,各大媒體電臺都有自己的podcast
人的聲音(書的聲音)是可以聽上癮的,學業的要求可以養成為自己的愛好。我們有幸生在人類歷史上最美好的電子時代,聲音不再是一轉而逝的,而是可以流傳,復制,重播,到世界各個角落。大家知道RobertoBenigni是《美麗人生》的導演和主演,但可能不知道他是杰出的朗誦家,能全文背誦《神曲》。他熱愛但丁,在意大利巡回演出,背誦《神曲》。Youtube上有他幾個朗誦視頻。我聽過的《神曲》朗誦里,他當之無愧是第一。做夢也想聽遍他的全文。讀詩就要讀出來,甚至背出來。想想過去的莎劇演員背臺詞的功力,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傳統。每天朗誦外文,一定幫助。默讀會漏掉東西,而朗讀卻讓你接近文本,接近作者的寫作。真的,就像在體驗自己在寫這篇文章,如何運籌辭章和結構。
ftp應該有很多電子詞典。我只能靠電驢。我最近下了一個意意辭典,一個意英辭典,簡直愛不釋手。最強烈推薦OxfordSuperlex,英法、法英、英德、德英、英西、西英,大集成。CNKI翻譯助手這個網頁有意思,可以看看一些奇怪的東西在漢語論文里是怎么翻譯的。 最后一個提醒是,電腦和ipod引誘人玩物喪志,拼命積攢、整理、分類自己的文件,所以要克制。更不必說其他的視聽和聊天的分心了。本科時我沒有電腦,得以面壁用功學習。研究生期間就給電腦廢了,玩物喪志的多,收獲的少。現在有美國同學就住在沒有網絡的房子里,可以在家看書寫作,說This is thesecret of productivity.這是一個良好教訓,要利用網絡,不能依賴于網絡。就是這位同學,去年感恩節的時候,我問他:放假這幾天,你都做了什么?他悵然說:沒出門,在屋里待著。Except when I was running, I was just working. 這就是博士生的日子。
好了,寫了這些摸索的經歷,不倫不類的經驗教訓談,完成了答復小朋友的任務。這個關節寫這些東西,自覺太不負責了,后果嚴重。五內俱焚啊,要趕緊回歸yard life,做一個負責的graduate student。祝大家新學期一切順利,多有收獲。有希望就好。
(稿件來源:和中留學美加部資深顧問王星星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