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美讀書,不斷有小朋友問我學習和申請的事情,特此寫了一篇,也算和大家分享我的經歷,給即將踏上北美的學弟學妹一點參考。
我現在的生活,稱為yardlife。學校的中心地帶是一個被圈起來的yard,往來的游人的熱鬧不改變它的幽靜。yard是一顆巨大的孤獨的心臟,每個人有自己專注的事,每天工作12小時是生活的常態,學習8小時以下是不道德,也不敢的。要保持優異的記錄,簡歷上不容許留下敗筆。一個經常在圖書館遇到的高年級以色列同學說:"我在這里是第七年,我沒有后悔在這里度過的每一天。我也沒見過一個不勤奮的同學。如果不勤奮,就不會來這里了。"他的神情和氣質就是那種沉著堅強,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人生應該如何實現的人。
我在美國就像是農民工子弟在城里上學。壯觀的圖書館,密集的資源,一群啟蒙很早且極其勤奮的人聚在一起,聚成一間大牛棚。牛人同學大多出身優越,從小的學習環境非我可比,都上過扎實的語言訓練課,有人從12歲開始學拉丁語和希臘語,有人高中修過幾門大學的法語文學課,有人每年至少去十個國家。有一位甚至說:"過去的6個暑假,我都沒有浪費,都在上語言班。"我腦子里頓時撲通了一下,想起我這個窮人浪費了所有夏天和周末,沒有上過任何語言班,法語聯盟,歌德學院,新東方,統統無緣(出國前在新東方打暑假工,導師跌眼鏡說,你為什么不趁這個時候學習啊?!)。我的法語德語都是自學,還是很心酸地。如果讓我重新選擇一次,條件允許的話,會報語言班,而不是冷冷清清地自學。
所以要盡量趁年輕多上學,學對自己長遠有好處的東西,比如語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好了語言才能走得遠。到了博士生這一步,最大的心病就是原著讀得太少了。想我當年搖搖擺擺看一點哲學和理論書,興致勃勃地跟。一次在某課程網頁上一舉看到了3個不知道的人名,Agamben,DeCerteau,JudithButler,那是和我非常相關的課,我心想我真是孤陋啊,去找來看看吧,于是就跟上來了,被譽為"跟得緊"。那種讀書的法子掰玉米撿芝麻,看見什么就跟什么,一團糊涂。寫得高明的書,但自己讀不透,沒有吸取到眼光見識,只是博趣,開闊一下眼界罷了,搞不好只是name-dropping。理論書和二手的文獻批評好讀,也不好讀。要讀透需要原文的功夫,要明白人家的討論對象,人家怎樣細讀。如果不理解語境,沒有原著的知識,讀二手書是沒有大的益處,索然無味的。
語言學習方面,閱讀高于一切。語言不好的原因就是閱讀不夠。閱讀給語言以內涵,口語和寫作可以從讀書中練。書看多了,思想和表達都有變化。講一個小故事:研三畢業那年,朋友A接了一個漢譯英的翻譯活,請B做了一部分。B交稿了,A看了覺得不合格,費了很大心修改。她和我感嘆說:"真想不到,語言功底這么差,還得我重做。"我也很詫異,不至于啊,B是北大本科出身,現在又念了研究生。A淡然說了一句:"書讀少了。"我頓時無比崇拜,這四個字分量很重啊!應該用匾懸起來,警鐘長鳴。后來我開始琢磨周圍的人讀了多少書。遇到現在的同學L,她本科修了中文、法語、西班牙語三個學位。我問她修過多少門法語文學課,她說八門。問她讀了多少法文書,她說,小說大概30多部,戲劇大概30多部,詩歌就不好數了。頓時我就沮喪得不行了。和我的英語文學可能差不多,可人家還修了其他兩個學位呢。我法文不好,寫作不行,根本原因就是"書讀少了"。對于文科同學,讀書才是根本,日常交往和溝通沒什么難,難的是表達思想和論辯,要學到圓熟,像使喚自己人一樣使喚它。上課發言辭不達意的感覺是很不好受的很根本的一條,是合理安排時間(再自抽一下)。和一個老師談夏天的語言班。他當年在紐約上過一個古希臘語虐習班,每天實打實上課8小時,其他的時間,除了睡覺吃飯,全部用于寫各種作業練習,大概也要花上6小時。每天一小考,每周一大考,每天學習到深夜兩三點,如此堅持了10個星期,學了大約相當兩年的課程。語言班很多,沒有最瘋狂,只有更瘋狂,報這個班的必定是強悍的人,否則神經必然崩潰。在高強度的學習里,他鍛煉身體沒有間斷。我問他如何做到。他斬釘截鐵地說:我每天都跑步,十多年不斷,再忙也跑步,這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壓力大的情況下,尤其要約束自己的行為。你要考慮放縱的后果。對于必將會后悔的事情,現在就不要做。比如吃飯,我不吃垃圾食品,不吃比薩,因為,if I eat Pizza, I cannot run!現在我就是再忙,也自己做飯,保證合理的飲食和健康的習慣。有運動習慣的人就是這樣,你不是有意識地下指令,而是順應身體的需要。讓你的意志跟著身體走,而不是身體勉強服從于意志!為了不讓生活起沖突,你必須安排時間!
下面要談的比較具體,關鍵詞是:國外課程,Google,廣播,有聲書,電驢, 電子詞典,podcast。我土了,大家隨便看看,土了過時了的內容,請自動忽略。小朋友們條件優越,后來居上是天然之理,可以走直路就不要走彎路。
當我是一名無知的鄉下小本的時候,常去看國外大學的課程網頁。很多學校把課放到了網上,中國的院校比較封閉,所以可到國外網頁看看,尋找他山之玉。眼睛永遠比胃口大,讀不了書,至少了解書目,對自己仍然有用。我從大一起到哈佛耶魯之類的網上溜達,看看人家讀什么書上什么課,參照著找書讀,一片懵懂的向往。書主要仍然是經典書,是四海之內都容易找到的書,孤陋寡聞的無知小本,最需要的就是指路的光明,第一次讀荷馬史詩和柏拉圖都是在看了耶魯課表后找來讀的(當然讀的英文,那時的心情簡直什么書不讀英文就不甘心)。后來念研究生的時候,要看批評著作和文論,大學的書單也很有用,像英國大學的coursemodule和reading list很全。心中常想想自己的同輩,受另一種教育的幸運的人,在做什么事情,進度有多快,能感到一種鞭策。
找資料的話,有一些專門針對某作品、某作品、某類別的學術網頁,給出現成的bibliography。網上搜東西,手勤一點都可以搜到,但不必太費力,買櫝還珠,做了書皮專家卻沒有看書。有一條正道是看書,經過一本書的引用推薦,跳到另一本書。 Googlescholar,想必大家常用。Google家還有一個偉大產品叫Google book。涵蓋很強大,可以預覽,比如輸入croxtonplay,就跳出一大批討論了這個作品的書。在網上預覽,省去了在圖書館翻來倒去的時間。技術竅門很快可以摸索到,比如很多頁不能直接瀏覽,但search inside the book就可以瀏覽該頁了。國內圖書館沒有的書,可以通過Googlebook看。一些過了版權期的舊書,可以在Google book大大方方地看,下載。力薦JohnCarroll寫的三部《神曲》的書,這套書應該翻譯過來!前兩部都可以下載,第三本也快了(名叫In Patria,扉頁題詞In Via etin Patria)。過去的著名老學者GeorgeSaintsbury,Grandagent,都可以下載了看。還有Wikipedia,每日的必需。國內沒有完全解封,我當年是通過answers.com看的,它包括了wikipedia的資料。現在不曉得怎樣,但一定是有辦法突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