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雖然非常需要移民,但是主流社會真正需要的其實不是博士、醫生、工程師和教授,而是普通的勞工,服務性行業的雇工、泥水匠、建筑工人、農業工人、酒店清潔工、廚房洗碗碟的幫傭。
說加拿大不需要高級知識分子和醫生博士其實并不正確,而應該說,加拿大確實需要這些高級知識分子和專業科技人員,但殘酷的現實是,有大學或大學以上的教育程度的工作崗位不是移民或有色移民能夠申請得到的。主要的原因應該和種族歧視和結構性的職業歧視有關。當然也與有色族裔本身必須經過時間才能克服語言關的缺乏加拿大經驗相關。那些低下層薪酬的工作是主流社會的民眾所不屑一顧的,而博士醫生教授的高職位則供過于求。加拿大自己的大專學校畢業生和博士生也不是每個人都能及時找到這些高職位,哪有新來有色移民的份?有一個實際的例子,可以非常辯證地說明問題。
加拿大的《環球郵報》Global and Mail 有一篇紀實報道,記敘了一位叫做伊叟拉•太沃Yisola Taiwo的奈及利亞建筑工程師,他曾經為全非洲運動會的運動員設計和建造過宿舍和住屋。他和妻子于2007年移民來加拿大。可是到現在為止,他還沒有找到一份和自己的專業有關的工作,他靠加拿大的失業金為生。一個有實際建筑經營的建筑工程師在這里居然要找不到工作,要靠政府福利金過生活。
上面的報告雖然把事態的原因歸結到加拿大移民政策的評分制度,但是這只是一個表面原因。加拿大需要普羅大眾勞工階級的移民,同時也毫無疑問地需要醫生、博士、工程師和教授。問題在于聯邦政府在確立移民政策時,只是在理論上認為加拿大需要這些高級知識分子,而沒有理解到他們是不是能夠為我們的社會所容忍和欣然接受。因此,我們目前的移民政策把重點放在移民的教育程度上顯然有些閉門造車之嫌。如果政府把認為我們非常需要的移民吸引到加拿大以后,只是增加了失業金或者救濟金領受隊伍中的人數,而不是讓他們能夠人盡其才,為加拿大作出貢獻,那就既忽悠了那位博士的移民初衷和熱情,也浪費了他的才能,更糟蹋了加拿大納稅人的人力物力和財力。
加拿大需要各種各樣的移民,包括醫生、博士和教授在內。但是鑒于我們的社會狀況,實際上只有普通的技術工人和有特殊手藝和技巧的勞工,以及主流社會的民眾所不屑一顧的底層工人和服務人員才是加拿大目前最需要的移民。
除非我們能夠及時改變我們對移民,特別是對有色移民的看法,并給予他們一個公平的就業機會,《多倫多經貿局》所警告的事實:多倫多每年因此所必須承擔的15到22.5億的經濟損失的可悲現象將會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