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有不少學生準備趕赴國外院校的秋季入學。記者采訪了部分曾留學國外,現從事留學咨詢工作多年的資深人士,他們提醒即將踏出國門的學生,國外課堂上學生是主角,要主動發言,主動提問,性格外向點留學好過些。
被美國南加州大學錄取的小孫正在準備行囊,9月初到美國,性格內向的她面對即將開始的新生活既興奮又擔心,不知道能否適應國外生活。留學專家強調,留學生要養成不懂就問,勇于表達自己觀點的好習慣。在法國大學中,很多課程沒有教材,甚至講義和提綱都不一定會提供,課堂上老師以啟發式教學為主,更強調學生參與,也更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很多課程以小組形式完成,這些與國內學校完全不同。因此,考生要有勇氣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哪怕觀點不完全正確或表述不夠完善,都會得到老師的鼓勵,這樣自然可以提高自信和興趣。
專家表示,準留學生盡量努力提高語言水平,了解當地文化,盡可能多地找機會接觸在華的美國人,請他們介紹美國的生活習慣,一旦到了美國,要大膽結交當地朋友。住在美國當地人家里的留學生,要盡可能地和寄宿家庭成員多接觸。一般美國家庭都很和善,樂于幫助學生熟悉美國生活。不顧一切地“我行我素”,到頭來只能淪為“孤家寡人”。
“學生最好提前一兩周報到,去了解學校信息,提前適應學校環境,不要把留學生活的開始放在報到第一天。”專家特別提醒準留學生。美國大學都有新生報到周,在這周里會給新生安排各種各樣的活動,指導學生怎樣去報到、注冊、參加各種社團組織,還有老生,甚至是中國社團的學生會帶新生參觀學校設施,介紹圖書卡怎么使用等。因此,準留學生能夠提前一到兩周報到最好,這樣不至于第一天上課找不到教室,不知道怎么選課。
很多準留學生將注意力放在拿錄取通知、獲得簽證上,而簽證對留學生涯只是邁出的第一步。在起程前往留學目的國之前要好好補補文化風俗課,了解一下當地的風俗民情、生活習慣和禮儀禁忌,盡快適應因文化差異帶來的落差。初到國外的留學生要樹立獨立生活意識,鍛煉生活自理能力,學會與人多溝通、多交流,才能夠真正融入新環境、適應留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