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留學三年回爐讀中專 “被留學”再成焦點
最近《楚天都市報》報道了這樣一則新聞:一個20歲的女孩馮亞麟,在被父母送往澳大利亞留學3年,沒有考上大學,最終回到武漢就讀一所中職學校,成為一名“回爐”的中專生,學習卻比以前更用功。(詳細)
而她的經歷頗有“被留學”的色彩:從小學習上最怕英語,卻在初中畢業后被父母送到澳大利亞留學;艱難地通過了語言關,上了當地高中,卻經常逃課,收到學校警告信的母親只得去陪讀。
小馮的母親最后意識到,并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留學,家長應該根據孩子的興趣和能力來幫他們選擇升學方式。
哪些人適合留學?
“類似于小馮這樣的案例,在國內不止一次出現過,而且每年都出現。雖然所占的比例不高,但是足以引起打算出國留學的孩子及其家長的重視。
某留學中介機構負責人表示,小馮的遭遇,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她身上比較集中地體現了那些有經濟條件卻不適合留學人群的特征。“首先是在國內不愛學習,基本上沒有出國的意愿,對于留學毫無心理和學習準備;其次是外語基礎不好,難以通過語言考試,在國外連基本的交際困難;再次,不能適應國外學校的寬松環境,自理、自制和自學能力比較差?!?/P>
以上內在的、外在的原因導致了她最終無法適應國外的生活環境、未能繼續在當地攻讀大學,沒有達到父母送她到國外留學的目的。幸運的是,她在國內找到了學習的自信。
該人士認為:“反過來,好學且有一定語言基礎、自制力好、自理能力強、心理素質好等要素都是出國留學人所必需的。從性格上講,通常外向型性格的孩子比較容易適應國外的生活和環境?!?/P>
父母該起什么作用?
針對此事,網友“豆豆”評論說: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走一條路的,父母過多的干涉了孩子的自由,再多的金錢也無濟于事。因為教育孩子不是用金錢就可以解決的。
他認為,父母如果真為孩子著想,就不能讓孩子當“強扭的瓜”。
留學專家說,在整個留學前期及后期過程中,父母主要是起引導作用,要幫助孩子對前往國有比較詳細的了解,同時給孩子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方面的教導,這樣,孩子在國外遇到困難也會想辦法克服,而不是遇到困難就退縮,甚至自抱自棄,放棄學業。
家長要根據經濟能力,合理選擇國家和學校,根據孩子的興趣選擇專業,而不是一味跟風去選擇專業。另外,家長必須要選擇信譽良好的在教育部有合法資質的中介機構為孩子辦理留學手續,這樣一旦孩子遇到困難,這些中介都可以最大限度地給予孩子幫助。
如果做好了以上工作,也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留學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