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學習團隊就是最好的例子。我們八個人背景各異,志趣與工作方式也不盡相同。所以在組隊之初,我們面對的最大挑戰便是如何去協調,找出最佳合作模式。而學校小組又與真實的工作團隊不同,因為組員間沒有級別之分,也沒有絕對的領導。團隊領袖往往會自然產生,然后就在一年間的不同項目上輪換。但由于沒有誰能開除誰,這樣的團隊的確更需要足夠的合作精神及互相尊重來達到和諧一致的狀態。
很多國際同學告訴我,團隊合作有的時候對他們很難或是讓他們覺得是在浪費時間,因為有些討論和爭辯對最終結果并無直接幫助。其實,這樣的抱怨并不只是國際學生才會有,我本人有時候也有同感。但因為我過去所在的公司文化極為強調以密集會議為載體的團隊作用,這份經驗告訴我商學院里這種多元文化碰撞下的新型團隊合作模式對我將來的管理工作大有裨益,這些寶貴的經歷將幫助我進一步提升駕馭團隊的能力。
社交網絡。商學院絕不僅僅是上課學習(甚至有同學說,主要不是學習……)。與同學們多交往,建立起一個社交網絡是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將來能為每個人帶來益處的好事。在我們這個緊密的團體里,有未來的CEO, CFO,公司主席,政府領袖等等,我們應該努力認識每個人,與大家成為好朋友。我正是本著這個態度來到管院,也正是這個原因使我一直很積極去了解更多國際同學。
我本人很愛旅游,原因就是可以見識到不同的文化,商學院對我就是一個很好的地方,因為他把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些文化元素通過吸收國際學生而匯集到了一個地方。但是我沒有想到的是,開學不多久,同學們便不自覺地組成了按地域分的小團體。我自己也難辭其咎,因為我自己的好朋友也大部分是美國人。但是作為新一任的主席,我計劃安排更多跨文化的主題活動,來讓他們走得更近。
但是,另一個問題便是很多國際學生對參加學生會的活動并不熱衷,我的中國同學道出了心聲。很多時候,他們覺得這些活動對于他們更像是例行公事,因為“應該去而去”,而非是“純粹為了開心而參加”。的確,可能是介于語言和文化的隔閡,讓國際學生完全與美國人打成一片并不現實。但是我個人認為這種社交場合確實是美國核心商業文化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很多協議與合作均是在社交場合達成的,而商業圈內也普遍注重關系網絡的搭建與培養(后來我得知,這一點與中國商業文化很接近,但是我們并不提倡用喝酒來解決問題)。
簡單說來,在這個世界里,成功與否并非取決于你是否是最好或最聰明,而是取決于你認識誰及你和他都多鐵。LinkedIn這個商業社交網站在美國很火,而商學院在我看來就像一個真人版的LinkedIn。但我必須指出的是,我們耶魯管院與其他很多學校不同的是,同學們更多時候是真的關心他人的生活與職業方向,所以這樣的網絡不“假”,也值得每個人真心付出去參與。如果一直蜷縮在自己的“安全區”內,我們就會喪失如此得天獨厚的好機會去打破壁壘,真正去了解同學從而結交一些好朋友。
盡管上述文字聽起來有些像是給國際學生入學前的準備課,我還必須強調美國同學在上述方面也應當承擔起一定責任。一方面,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國際學生過人的勇氣與決心。他們放棄了在祖國優越的工作和生活,飄洋過海來到這個陌生的國家,試著融入陌生的文化,對于他們我滿懷敬佩。另一方面,作為美國人,我們不應當好為人師,一心想著把我們的價值觀強加給國際學生,相反,我們應當敞開胸懷,從他們身上學習借鑒優秀的文化傳承。我想,只有雙方都本著開放和學習的態度,才能使我們的學習真正變得國際化,真正成為一個能做到“海納百川,兼容并蓄”的學府,從而培養出全球商業領袖。
(文/杰森·希爾 (Jason Hill) 譯/張蘇粵 (Adam Zhang) 張蘇粵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大學英語學院法律系本科。 2005加入新華通訊社國際部,先后在北京、新疆及肯尼亞常駐工作。出于對媒體投資與管理的濃厚興趣,于2009年進入耶魯管理學院攻讀MBA課程。文中所述僅代表他的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