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葉芝(英語:William Butler Yeats,1865年6月13日-1939年1月28日),愛爾蘭詩人、劇作家,神秘主義者。
葉芝早年的創作仍然具有浪漫主義的華麗風格,善于營造夢幻般的氛圍,例如他在1893年出版的散文集《凱爾特的薄暮》便屬于這種風格。然而進入不惑之年后,在現代主義詩人伊茲拉·龐德等人的影響下,尤其是在其本人參與愛爾蘭民族主義政治運動的切身經驗的影響下,葉芝的創作風格發生了比較激烈的變化,更加趨近現代主義了。
葉芝曾于192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的理由是“以其高度藝術化且洋溢著靈感的詩作表達了整個民族的靈魂”。
茅德·岡:Maud Gonne(1865-1953年4月27日)愛爾蘭女演員,愛國志士,爭取女權運動者,新芬黨的創始人之一。丈夫死于1916年復活節起義,兒子是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肖恩·麥克布賴德,她以拒絕詩人葉芝的追求出名,她回憶道“他是一個像女人一樣的男子,我拒絕了他,將他還給了世界”
茅德·岡:葉芝無望的愛情:
1889年1月30日,二十三歲的葉芝第一次遇見了美麗的女演員茅德·岡,她時年二十二歲,是一位駐愛爾蘭英軍上校的女兒,不久前在她的父親去世后繼承了一大筆遺產。茅德·岡不僅美貌非凡,苗條動人,而且,她在感受到愛爾蘭人民受到英裔欺壓的悲慘狀況之后,開始同情愛爾蘭人民,毅然放棄了都柏林上流社會的社交生活而投身到爭取愛爾蘭民族獨立的運動中來,并且成為領導人之一。這在葉芝的心目中對于茅德·岡平添了一輪特殊的光暈。
葉芝對于茅德·岡一見鐘情,而且一往情深,葉芝這樣描寫過他第一次見到茅德·岡的情形:“她佇立窗畔,身旁盛開著一大團蘋果花;她光彩奪目,仿佛自身就是灑滿了陽光的花瓣。”葉芝深深的愛戀著她,但又因為她在他的心目中形成的高貴形象而感到無望,年輕的葉芝覺得自己“不成熟和缺乏成就”,所以,盡管戀情煎熬著他,但他尚未都她進行表白,一則是因為羞怯,一則是因為覺得她不可能嫁給一個窮學生為妻。
茅德·岡一直對葉芝若即若離,1891年7月,葉芝誤解了她在給自己的一封信的信息,以為她對自己做了愛情的暗示,立即興沖沖的跑去第一次向茅德·岡求婚。她拒絕了,說她不能和他結婚,但希望和葉芝保持友誼。此后茅德·岡始終拒絕了葉芝的追求。她在1903年嫁給了愛爾蘭軍官麥克布萊德少校,這場婚姻后來頗有波折,甚至出現了災,可她十分的固執,即使在婚事完全失意時,依然拒絕了葉芝的追求。盡管如此,葉芝對于她的愛慕終身不渝,因此,難以排解的痛苦充滿了葉芝一生的很長一段時間。
葉芝對于茅德·岡愛情無望的痛苦和不幸,促使葉芝寫下很多針對于茅德·岡的詩歌來,在數十年的時光里,從各種各樣的角度,茅德·岡不斷激發葉芝的創作靈感;有時是激情的愛戀,有時是絕望的怨恨,更多的時候是愛和恨之間復雜的張力。
《當你老了》、《他希望得到天堂中的錦繡》、《白鳥》、《和解》、《反對無價值的稱贊》……都是葉芝為茅德·岡寫下的名篇。
(摘自網易文化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