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大慶,萬科集團執行副總裁,北京萬科總經理,博士。作為注冊建筑師,他的設計多次獲得國際建筑設計大獎,作為職業經理人,他執掌著中國最大地產商的北京門戶。工作之外,他任職各種社會組織,為政府建言獻策,倡導跑步,用文字記錄生活。他在用怎樣的心態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為什么會選擇學建筑?
在這個決定上我外公對我有很大的影響。他是非常著名的建筑設計師,上世紀20年代就在上海開始了他的建筑師生涯。(毛大慶的外祖父毛梓堯是中國著名的建筑學家,曾是人民大會堂、北京展覽館等著名建筑的主要設計師之一。)我的童年是和外公外婆渡過的。外公每次回家,都會畫建筑圖樣,受他影響,我也從小就喜歡繪畫。他總是跟我說,如果你做建筑師,那不光可以設計建筑,還可以親眼看你的設計變成現實。所以在高考填志愿的時候,我填了11所大學,全部都是建筑系。
你之前在新加坡很多年,也有了很好的成就,為什么選擇回國加入萬科?
在選擇加入萬科時,我剛好40歲,可以說這是一個人一生中自我發展的最后一個黃金時期。回顧我之前的履歷,絕大部分是在國際公司任職。房地產是一個本地化屬性非常強的產業,作為一個中國人如果沒有在中國公司工作過,不能深入了解中國的市場,那將是非常可惜的。所以我覺得我應該把這個人生的重要階段用來感受、思考中國的發展。房地產是個非常有意思的行業,沒有哪一個行業像房地產那樣帶給人那么多社會觀察,在這個行業中你能感受到所有復雜的環節怎樣相互作用,來推動一個國家的變化和發展。
在回頭看你做出的選擇、走過的職業道路時,你經常會提到Time這個詞。中國人說時勢造英雄,你認為你的成就是應當歸功于時代的發展軌跡,還是個人選擇和努力?
其實凡事都有內因外因,不好說哪個因素更加重要。但我所處的時代是非常重要的。我一直覺得我們這一撥60年代末出生的人很幸運:我們幾乎沒有受到文革的影響,我們上小學的那年文化大革命剛好結束,所以我們受的教育是完整的;我們上大學的時候還沒有市場經濟,那時大學氛圍非常純凈,大學生都是滿懷理想主義的青年;當我們開始工作時,中國開始走向市場化,機遇降臨。但光有外因也不行,如何抓住機遇,則是內因在作用。有句話說,機會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怎么才算有準備,我認為一是永遠要保持開放的心態 (keep your mind open),二是保持學習的好習慣,而且不要只為功利心而學(always learn more than what you need to use)。
說到內因,你是一個很清楚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該怎么做的人嗎?你會給自己設定目標嗎?
不會。我從不設計自己的人生。可以說我是有一點隨波逐流的人,但隨波逐流不是說沒有追求混日子,我還是努力工作,努力追求,努力學習,但我從來不會給自己設定說我要在某年做成某事、成為某某那樣的人,我覺得這是浪費時間。我希望自己每天都能感受快樂,感到我在進步,在充實自己,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