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被(人們)誤解了。它們并不是粘滑的。它們不會被音樂所迷惑,而且毒蛇也并非都是通過空心的針狀毒牙將毒液注入獵物體內。實際上,大多數(shù)毒蛇的毒牙都有外部的凹槽用以引導毒液的流向。而毒液的粘性才是能讓它到達需要到達的地方的關鍵。期刊《物理評論快報》上如是說。【布魯斯·楊 等,毒液的眼淚:爬行動物毒液螫入的流體動力學 】
好吧,一些蛇確實是用這種“空心毒牙的把戲”來“關照”它們的獵物,比如說響尾蛇。但是大多數(shù)毒蛇長有實心毒牙,以此在它們的犧牲品的皮膚上穿孔以便讓毒液奔涌——或流動。那些尖牙傾向于攜帶凹槽以便引導流向。但是科學家們開始想知道這個方法如何見效。難道在毒液慢慢滴入的時候掙扎的獵物不能輕易地擦掉它?
原來,毒液的粘性能讓毒液附著在凹槽里。而當毒牙刺入受害者的組織后,凹槽起著管道的作用并產(chǎn)生吸力。這種吸力帶動毒液流進傷口,但同時會讓毒液粘性降低,以便于毒液更快進入獵物體內。所以被蛇咬到會很慘。
——凱倫·霍普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