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篇托福閱讀文章中都會出現1-2道推斷題(Inference Question),需要考生在準確理解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進行適度推理。在此首先要解釋一下什么是“適度推理”。與細節題不同,推斷題中正確選項的內容和表現形式并不與原文完全一致,但也并非要求各位考生成為“名偵探柯南”。利用“適度推理”原則時,需要各位考生牢記:“正確選項既不與原文完全相同,也不與原文完全無關”。
為了便于各位考生理解,這里做一個小測驗。例如文韜老師說他昨天丟了一本托福閱讀講義,而你恰好撿到一本,那么應當如何按照“適度推理”原則得出結論呢?正確答案應該是:由此推出,文韜老師原來有一本托福閱讀講義,到此為止。如果回答你撿到的是文韜老師的講義,那么首先謝謝你,其次你已經進入了“過度推理”的誤區。
在明確了“適度推理”這一基本原則之后,各位考生只需牢記以下三步,就可以輕松搞定托福閱讀中的推斷題:
第一步:確定題型。
推斷題的題干中經常會出現下列詞匯:infer, imply, most likely, probably等。考場上一旦看到這些詞匯,就要立刻明確題型為推斷題,并在心中默想一遍“適度推理”原則,確保推理的整體思路正確。
第二步:提煉關鍵詞。
關鍵詞是解題的核心。結合近兩年托福閱讀中的真題,考生在提煉關鍵詞時要尤其注意三大類詞匯:時間標志詞、地點標志詞和專有名詞。
機經真題中出現時間和地點標志詞,主要考察考生“反義推理”的能力。所謂反義推理,是指利用時間點、地點等概念前推或后推。例如一篇托福閱讀真題中提到:
The term filibuster has been in use since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to describe the tactic of delaying legislative action in order to prevent the passage of a bill.
It can be inferred from the information in paragraph 1 that around 1800,
(A) the first filibuster took place
(B) legislative action was never delayed
(C) the term filibuster was not in use in the U.S. Congress
(D) the Dutch introduced the term freebooter
根據原文敘述,阻礙議案通過這一術語在19世紀中期才開始使用。因此考生應該在題干中迅速提煉時間標志詞1800年,并進行“反義推理”:1850年前后使用的術語,在1800年顯然還沒有出現。正確答案為C選項。
此外,機經真題中出現專有名詞,主要考察考生“整體與部分的推理”的能力。所謂整體與部分的推理,是指利用整體的突出特征,推理部分的特征,反之亦然。例如一篇托福閱讀真題中提到:
One of the most beautiful of the more than 100,000 known species in the order Lepidoptera are the tiger moths, moths known for the striking appeal of their distinctive coloration.
It is implied in the passage about the order Lepidoptera that
(A) all members of the order are moths
(B) there may be more than 100,000 species in this order
(C) all members of the order are brightly colored
(D) there are likely fewer than 100,000 species in this order
根據原文敘述,鱗翅目已知的昆蟲已超過10萬種。因此考生應該由部分迅速推斷整體,即鱗翅目已知和未知的昆蟲總和顯然也超過10萬種。正確答案為B選項。
第三步:定位原文,利用常識檢查。
在提煉關鍵詞、確定推理方法之后,考生要迅速回覽原文,確定關鍵詞在原文出現的位置。通常時間標志詞、地點標志詞和專有名詞特征明顯,在原文中定位較為容易,通過一周左右的練習,考生可以有效縮短做題時間,更快速、更高效地解答推斷類問題。
vt. 暗示,意指,含有 ... 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