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福難詞一直是一個讓人頭疼的難題。它不僅包括日常英語會話和寫作中的常用詞匯,還包括美國人在daily converSATion中的俚語,以及在專業的學習中難以避免的專業術語等。這些詞有較強的專業性,而對于廣大同學們來說,在平時的學習中不容易接觸到此類俚語以及專業詞匯。因此,大家都會在備戰新托福的過程中專門針對托福難詞進行強化。
走出“背”單詞的誤區
長久以來,“背”單詞一直是英語學習中的一個流行詞,我們聽慣了某單詞“牛人”在一個月之內成功“背”下5000+單詞,秒殺新托福等等的傳說,認為似乎詞匯量就是“背”出來的,單詞不“背”就記不住。在“背”的過程中,我們“背”拼寫,“背”中文意思,甚至可能連發音都是“背”出來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非但自己沒有成為傳說,在寫作中更是拼寫錯誤和中式英語等等錯誤花樣百出。
冷靜!我們不妨想想,“老外”怎么去記單詞的,貌似他們也沒有葵花寶典,也沒有單詞圣經,但他們還是把單詞用的很溜。Why?因為他們除了在報自己姓名的時候可能會用到拼寫之外,一般不會去一個字母一個字母的拼單詞。他們知道,英語中每一個字母或者字母組合的發音是有規律的,一般來說,老外看到一個詞,就能知道它大概的發音。反過來,就算他們不知道一個詞是怎么拼的,但根據發音,也大概能把這個詞拼寫出來。所以,與其去機械記憶每一個單詞的拼寫,不如去體會英語的發音規則,這樣,即使我們碰到如encyclopaedia這般 的冗長的詞,我們根據規律,也能夠大概看出它是如何發音,怎么拼出來的了。
因此,掌握一個詞,我們應該從它的發音入手,而且是正宗美式發音。知道這個詞美國人怎么說,在聽力中就不必糾結剛才聽到的到底是“hear”還是“ear”。例如,老美總是習慣于不發“h”的音,只要適應這一點,就不必驚呼“I can’t ‘ear’ it”了。更重要的是,在寫作中,即使出現一些拼寫不準確的情況,考官也會認為是“typo”而忽略不計了。
此外,在寫作中另外一個要命的問題是中式英語Chinglish。這也是我們在“背”的過程中只重視拼寫和中文意義,不去記語境意義的原因。例如,consumption這個詞,中文意思是“消費”,但是這個“消費“實際上是指的是“消耗”,因此它不能直接放在“拉動內需,促進消費”的語境里面。那么,這種錯誤如何解決呢?
走出“學”英語的誤區
曾經流行過一本《千萬別學英語》,英文名叫“Not Study,But Learn”。作者倡導: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與理科不同,單純的依賴課堂上理論知識的學習(study)是遠遠不夠的,需要不斷地接觸和積累(learn)才能提高。ETS在設計考試的時候也著重考察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如果我們還單純停留在通過死記硬背去學習詞匯那就out了。我們可以從各種來源豐富我們的詞匯量,讓我們的英語變得“很托福”,那些Chinglish的毛病自然也會離我們遠遠的。所以,我們盡量把背單詞放在一個比較輕松的環境下去進行,比如說聽廣播,看美劇等。
走出“備”考的誤區
“我還有兩周就考試了,哪有時間看美劇?”
這大概是在教學中聽到的“最高頻”的一句話了。的確有很多同學備考倉促,時間很緊,臨考前各種緊張,焦慮,影響了備考。他們認為在短期內想獲得快速提高,采用臨時抱佛腳,用題海戰術是唯一的辦法,而在做題中,又被自己犯的各種錯誤煩惱,擔心考試會搞砸,這種求速成的心態會嚴重影響考試的表現。
題海戰術不適合在短期提高(cramming)托福,因為這種方法十分盲目,并不能起到查漏補缺的效果。各位同學應該站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理性分析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有的放矢的提高自己的弱項,在弱項上少失分才是迅速提高成績的關鍵。同時,做“專項特訓”時又要注意方法。以下我們就以短期提高聽力為例。
有很多老師認為說新托福就是聽力測試。沒錯,四項考試中有三個section考察通過不同方面考察聽力水平。Unfortunately,聽力是最難在短期內提高的,而想要在短期內創造奇跡,就必須采用聽抄的方法,材料可以選擇常速的美劇,例如《老友記》,或者新聞報道,例如VoA Standard(忘了Special吧)。
如上所論,一旦我們認識到我們對于詞匯學習的三大誤區,托福詞匯的積累可以是一個輕松而有趣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