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類閱讀(續)
例B, OG P865 小說
身邊的同學幾乎無一例外地抱怨:小說真是難懂,詞匯又難語言又不直白,考試碰到了 “必殺”。也許是自己讀英文小說比較多的緣故吧,我倒覺得小說類做起來挺親切,何況SAT中的選段畢竟還沒有哪個比雙城記更拗口(ps 絕對沒有批評雙城記的意思,順便做個廣告推薦一下,雙城記是我最喜歡的英文小說,沒有之一。雖然各人口味不同,但此書作為世界文學經典之作確實值得好好拜讀。)話說回來,事實上對小說的理解主要是個感覺問題,讀多了或者做多了都能產生對某些詞匯或句型的敏感,進而找出人物的思想也十分容易。我做小說閱讀的具體方法是:逐字掃讀全篇,在帶有明確感情色彩的詞匯處劃線,并在旁邊空白處簡要求標記作者態度,例如用正號表positive、負號表negative等,感情出現轉折處也作上記號;在情節較復雜的文章中我還會圈出主要人名、地名、時間等,因為題目有時會問道“某人有什么性格特征”卻不指明此人出現在文中何處。這里一定要強調再強調,細節細節一定是讀小說的關鍵。剛開始的時候我用跳讀首末句的方法做過幾篇小說閱讀,簡單的還好點,難的幾篇錯得那個一塌糊涂……換了掃讀的方法以后,也是離第二次SAT只有不到一個月了吧,做小說突然就很少很少再錯,真的。
這里舉到的例子是我認為詞匯、語法最為簡單平實的一篇,由它為樣板講講具體的閱讀步驟。
首先掃讀。我說的“掃讀”不同于“瀏覽”或“精讀”:它比瀏覽慢,以確保讀到每一處細節文字;比精讀快,不需過多滯留于復雜句式或實在無法理解的內容,而以全局為重。下面就來掃讀這篇文章。僅從第一句子我們就可以找到不少線索:“if was interesting“、“if was not disagreeable”……主人公感情是正面的卻又似乎有所保留,為什么不直說it was agreeable卻要用not disagreeable呢?緊接著看到“suddenly recognized and stared after”,好像是件會大多數人不愉快的事情,因此可以猜想作者此處用了反語,下文應該會有轉折。同時此句中的“once more”、“recognized”表明主人公曾經到過眼前的地方并對當地較為熟悉,否則也不會被“recognized”。可見文字中隱含的信息很多,而在熟練的情況下對于這句話應當能很快感覺到以上暗示,這便是理解小說的技巧所在。
隨后作者描述了幾個小販刻意掩飾著“看”的經過,并說主人公的處境是“a distinguished one”,他卻“not at all dissatisfied”,語氣更詭異了,果然筆鋒一轉出來一個“until”(line10),自然表達了他內心實質上的不滿。至此作者的語氣一直略帶帶諷剌及幽默意味。按下去開始講Trabb’s boy,繼續關注文中用詞“lashing himself with”、“quell his evil mind”……再直白不過的反感。主人公則帶著“expression of condescendence (line 17)”、“the dignity of my appearance(line 24)”走過,同時小男孩“trembled (line20)”、“with……extreme humiliation(line26)”,二者形成極大反差。但事情究竟為什么會發展得這么奇怪呢?
這類問題便是我們在閱讀小說時最常見的疑感了,我的解決辦法是 —— 不解決。情節上的懸念是小說必備特點,談上半天仍云里霧里的大有文在,不必介意,掃讀和精讀的區別也正在于此,不懂的地方跳過再說,答案也許就在后面。我們往下看,主人公又裝腔作勢地說“this was nothing”,而后又直白起來極力描繪自己的“inexpressible terror, amazement, and indignation”,仍然沒有寫明緣由,甚至連他自己都變得“confounded(line40)”,看來解釋只能在最后段,我們掃過對小男孩的描寫來到了全文最后一句:“the disgrace……with which I left the town……”此人終于無法忍受如此disgrace而爆發了,也終于提出故事背景“……who had known me when I was a blacksmith……”(line 58)。原來主人公曾是這個鎮上的鐵匠,看來是離開多年后或許發了財,帶著一種“dignity”衣錦還鄉被人們認出,都有意擺出一副姿態表現得冷談陌生。文中的Trabb’s boy顯然與之相識,他表現出的“shocked”是對再次相遇及所見巨大變化的驚訝,不斷做出奇怪甚至滑稽的動作引人圍觀(line38)則不僅是夸大驚訝,也是嘲諷主人公故意裝扮出的冷漠。讀了這么久才發現這篇選段并不是什么有生動情節的故事,而更多地是篇滑稽小品,通過兩個人物形象的鮮明對比表現情感的變化。
如果覺得這么解釋有些空洞,我們還是具體看題。第17題即是典型的小說閱讀風格,找感情色彩,剛才已經分析過主人公在小鎮上受到的對待并不會人滿意,他都不斷說自己“not at all dissatisfied”,一副矯飾的樣子,說明他“feel”什么呢?根據我們隨后理解的文章中心可以知道,是身份,地位變化后對鄉人的一種冷漠與不屑,也可以從第一段中“my position was a distinguished one”和他裝作“not seeing it ”(line8)看出他的自命不凡,答案是B。現在我們又一次用到了結合感情主線做題的方法,同樣可以借此搞定19題,只需讀完選項就能發現只有C符合主人公心態。
22題考慮類似,要求解釋Trabb’s boy說話的用意。全文中這個男孩一直擺出各種奇異的動作,有些讓人難以理解,事實上由于文章風格本來就略帶喜劇特色,男孩的動作并沒有太多內涵,更多只是為了形成反差和表現他對主人公的嘲笑。“Don’t know yah”同樣如此。我們可以這樣想象:當游子離鄉多年返回后,鎮上的小孩如果對他們說“ don’t know yon”,他們最正常的反應應該是告訴孩子自己也是家鄉的一部分,是家鄉的一部分,是和鄉人一起長大一樣生活的朋友,但文中那位返鄉的人都一言不發,甚至根本不看人們一眼乃至感到“disgrace”,足見他的冷漠;而這個孩子始終圍著他喊“Don’t know yah”,顯然也是對這冷漠的夸大和諷刺,即“mock aloofness”。
從這篇文章不難看出,小說類閱讀題目并不難,只要找準感情線索就能十分輕松地做完。找感情則要深入字里行間并在必要時沒身處地感覺——后者在我們自身經歷和小說話題有共同點時最能找到用武之地,也使此類文章中感情最好把握,下面就是一例。(待續)
n. 恥辱,丟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