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的節日。主要的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郭親睦鄰及行孝的具體表現;基于上述意義,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 清明節是在仲春和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掃墓活動通常是在清明節的前十天或后十天。有些地域的人士的掃墓活動長達一個月。
起源
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椎。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椎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到晉國,作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椎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椎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椎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椎,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清明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椎的習俗也變成了清明掃墓的習俗了。無論以何種形式紀念,為了使紀念祖先的儀式更有意義,我們應該讓年輕一代的家庭成員了解先人過去的奮斗歷史,當然,還要學習介子椎寧死不屈的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