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個子女成長過程中,來自科羅拉多的史蒂夫•蓋勒(C. Stephen Guyer)喜歡把自己祖父的故事講給他們聽。作為一位銀行家,盡管在30年代的經濟危機中失去全部家產,蓋勒的祖父卻沒有忘記人生最重要的東西。蓋勒告訴孩子,在最黑暗的日子,瀕臨破產的曾祖父仍然用一輛車載著全家人奔赴加拿大看望親人。蓋勒說,這個故事的寓意是,“生活中還有很多比錢更重要的東西。”
Matt Collins這個故事最近有了姊妹篇。蓋勒要比較從奢侈的大房子搬到小房子里去了。他曾擔心三個孩子會感到沮喪。但他驚奇地發現,15歲的女兒和一對22歲的雙胞胎不但不沮喪,反而表現得像當年的曾祖父一樣。蓋勒說,孩子們告訴他:他們真正關心的是家人在新家里是否感到溫暖,是否能敞開心扉。
當家家戶戶忙著縮減開支的時候,很多父母發現,家族故事具有神奇的力量,能夠幫助孩子度過艱難的日子。講故事專家表示,父母的這種認識說明美國人對于講故事的興趣正在增加,與此同時,有關講故事的聚會和慶典也越來越多。最新研究也揭示出家族故事的價值,將青少年在這方面的了解與改善行為和心理健康聯系起來。
心理學教授羅賓•菲伍什(Robyn Fivush)透露,艾默里大學(Emory University)曾對65個擁有14到16歲子女的家庭進行研究,發現孩子復述家族故事的能力越強,就越不容易出現抑郁和焦慮情緒,出于挫折或憤怒而產生的行為也越少。菲伍氏說:“了解家族故事使孩子們更為全面地看待自己的經歷。”
講故事的技巧在于,要以孩子樂于接受的方式進行。以這種話開頭的故事就不要講了──“在我小的時候,每天都是走路上下學,來回都要爬山,下雪天也光著腳。”按照田納西州瓊斯伯勒地區非營利機構“全國講故事網” (National Storytelling Network)主席沙利•諾夫爾克(Sherry Norfolk)的說法,故事應該針對孩子的需求,講述的時候要有目光接觸,創造“身臨其境”的感覺。“你不需要點出故事里面的道理,”諾夫爾克說,“孩子們憑直覺就能懂得故事的寓意。”
幾年以前,面對被迫轉校,亞特蘭大卡拉•弗里曼(Carla Freeman)的女兒顯得很焦慮。弗里曼就把自己小時候在社區內轉校的故事講給孩子聽:剛轉校的時候,老朋友失去聯系,在新學校里也顯得很不合群,但自己很快就振作起精神,結識了新朋友。弗里曼認為這個故事對女兒的成長起到了幫助,如今12歲的女兒不僅能承受打擊,也樂于迎接各種挑戰。
幽默感可能使故事更受歡迎。達拉斯的斯科特•普雷格(Scott Prengle)曾在家里給17歲的兒子鮑比(Bobby)講述祖父的故事。在祖父成長的年代,人們非常貧困,吃不飽飯的同學會把祖父午餐吃剩的蘋果核狼吞虎咽地吃下去。一天吃晚餐時,鮑比拿著幾乎空了的沙拉醬瓶子往盤子里到沙拉醬,斯科特笑著建議兒子效仿祖父的做法:往沙拉瓶子里加些水,確保不浪費每一滴沙拉醬。斯科特說,盡管祖父節儉的生活習慣把大家逼得要發瘋,但是背后的理念很簡單──不要浪費任何東西。
鮑比拒絕減少在服裝方面的支出,但是他說自己正以其它方式效仿祖父──節省回形針和橡皮筋。最近,當斯科特削減家庭開支時,他發現祖父的故事在鮑比身上產生了效果,鮑比平靜地放棄了自己經常使用的健身會員卡。
菲伍什說,有時你以為孩子們并沒在認真聽你講故事,其實他們在聽。羅德島普羅維登斯的托馬斯•彭特(Thomas Pontes)以為自己16歲、14歲和12歲的孩子對于祖父的故事并不感興趣。他們的祖父是一位移民美國的農場工人,他憑借自己的雙手,從只能住牲口棚到擁有自己的家庭。彭特認為,這個故事蘊含著樂觀主義精神,只要擁有樂觀的希望,放牛羊的農工也可以通過奮斗,最終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國站穩腳跟。
但是當我和彭特16歲的女兒凱蒂(Katie)聊起祖父的故事,她告訴我,她不僅記得這些故事,而且因為這些故事變得更加珍惜生活,更加體會到生活的幸福。菲伍什說,即使孩子們看上去并不欣賞家族故事,慢慢的,孩子們也會意識到這些故事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