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禮物”一詞近來已被危險地貶值了。推銷員用所謂的免費贈品作為誘餌,公關人員用它們來行賄;富人們可以制造“禮物”送給他們的子女或捐給慈善團體,這與避免上稅一樣都沒有什么高尚的動機。標有禮品店或禮品目錄的任何東西通常可以保證入目全是奇異的、滑稽的物品,如個人用純銀癢癢撓和音樂煙灰缸----因為精神正常的人都不會買來自用,所以它們只好被劃歸為“禮品”。
[2]今年圣誕節我們需要還這個詞本來的面目。我們也需要還“慷慨”這個同本來的面目,因為這個詞在食品、賓館毛巾、床單大小或胖得快要撐破衣裳的女人的絕大部分意思上用得太泛太濫了。慷慨----即出于謙恭和愛心贈送真正意義的禮物而不期望任何回報的能力----是最使我們人之所以為人的一個方面。你沒有發現豬或獅子彼此贈送親切的小禮品吧?猴子似乎有時互相幫助捉跳蚤,但是這并不在任何可以證明的善意的范疇內。與現在所做的相比,我們應該對慷慨表示更多的敬意。
[3]由于有時在閑聊中談及的有關非常富有的人過度慷慨的故事,或許它已變得令人懷疑。例如,已故的克里斯蒂娜·奧納西斯送給她的女兒一座私人動物園和配有牧羊人的一群羊;某些大亨們派飛機飛越半個地球去接客人來參加他們的生日宴會,并在每人的餐具處放上一只祖母綠手鐲或一付袖扣;富翁們用房子、游艇和法拉利跑車來堵住舊日女友的嘴。在這種情況下,慷慨已變了味,無異于你像一個喝得爛醉的水手,向周圍的人大把大把地扔錢。因此,那樣做總是令人懷疑你不過是為了證明你花得起。那不是給予,是炫耀。
[4]而當你遇上真正的慷慨時,它有著不可思議的魅力,作為一種品質,無論貧富,都一樣擁有它。有時窮人----就像《圣經》中那個給小錢的寡婦----在這一點上做得更好。從波蘭到秘魯,在遠方旅行的人回家時都會有這樣的經歷----所經之處的人們本著“家中客即上帝”的農民原則,毫無問題地與異鄉人共享面包、小屋甚至床鋪。在家鄉一帶,我喜歡的是為紀念去年被人謀殺、年僅23歲的家庭心理治療助理凱蒂·沙利文而收集的故事。尤其是其中的一則故事:有一天她去酒吧,走在了大家的后面,她的學友們瞥見她把錢包里的錢全倒進一個流浪者的手里,當時她以為他們都沒有注意。后來他們在酒吧中取笑她不喝酒,試圖讓她承認她所做的一切;但是她堅定地假裝她并不想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