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萬物的存在,必定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每一個事物的產生必定有其產生的根源,并非憑空而降。
Niobium 鈮
鈮的命名頗有一段趣味故事。因為當時哈切特研究的礦石是在美國發現 的,美國又稱為哥倫比亞,為紀念哥倫比亞(Columbia)將新元素取名為“鈳”。 但是,1802 年瑞典化學家埃克伯格(G.Ekeberg)又發現了與“鈳”性 質非常相似的“鉭”(兩者原子半徑僅差 4.2%)。因此很長一段時間曾將 該兩者認為是同一種元素,包括當時許多有名的化學家如貝采利烏斯等人都是這樣判斷的,且只采用“鉭”這個名稱。
直到 1845 年德國化學家羅澤(H.Rose)才指出“鈳”和“鉭”是兩種不 同元素,由于兩元素性質非常相似,羅澤就把“鉭”(實為“鈳”)叫成“鈮”(Niobium)。1907 年才制得純金屬鈮。 鈮的取名是以古希臘神話中呂底亞國王坦塔羅斯(Tantalus)的女兒尼奧勃(Niobe)的名字來命名的。 多年來,鈮這個元素保留了兩個名稱,在美國用“鈳”,在歐洲用“鈮”,直到 1951 年國際純化學和應用化學協會命名委員會正式決定統一采用“鈮” 作為該元素的正式名稱。現在美國化學家已改用“鈮”這個名稱,但冶金學 家和金屬實業界有時仍用“鈳”這個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