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在全國公安機關集中打擊網絡有組織造謠、傳謠等違法犯罪專項行動之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昨天(9日)公布《“兩高”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規范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其中規定誹謗信息被轉發達500次可判刑,司法解釋今天開始正式實施。
【新聞】
Internet users who share false information that is defamatory or harms the national interest face up to three years in prison if their posts are viewed 5,000 times or forwarded 500 times, under a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released on Monday.
周一,司法解釋出臺,規定互聯網用戶傳播虛假誹謗信息或危害到國家利益的,如果信息瀏覽次數達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轉發次數達到500次以上的將面臨高達三年的刑期。
【講解】
false information是虛假信息;national interest是國家利益;judicial interpretation是司法解釋。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昨天(9日)公布《“兩高”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為在利用網絡實施誹謗(defame)、勒索(blackmail)、挑釁(provoke)等犯罪的定罪和量刑(convicting and sentencing)提供了明確的法律標尺(criteria)。
《解釋》規定,捏造(concoct)損害他人名譽或是將信息網絡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內容篡改為損害他人名譽(damages an individual's reputation)的事實,在信息網絡上散布的,構成誹謗罪(libel),這是一項刑事罪(criminal offense)。
涉及網絡揭露腐敗(expose corruption online)問題方面,即使檢舉、揭發的內容部分失實,只要不是故意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或者不屬明知是捏造的損害他人名譽的事實而在信息網絡上散布的,就不構成誹謗罪。
《解釋》還對“情節嚴重(serious cases)”作出了規定,這種嚴重違法(serious breaches of the law)的情況最高可判處三年刑期。
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親屬精神失常(mental illness)、自殘(self-mutilation)、自殺等嚴重后果的;二年內曾因誹謗受過行政處罰,又誹謗他人的;屬“情節嚴重”。
利用信息網絡誹謗他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嚴重危害社會秩序(gravely harm social order)和國家利益”:(一)引發群體性事件的(causing a mass incident);(二)引發公共秩序混亂的(disturbing public order);(三)引發民族、宗教沖突的(inciting ethnic and religious conflicts);(四)誹謗多人(multiple cases of libel),造成惡劣社會影響的;(五)損害國家形象(damaging the State's image),嚴重危害國家利益的等等。
以營利(profit)為目的,通過信息網絡有償提供刪除信息(delete post)服務,構成犯罪的,即“個人非法經營數額在五萬元以上,或者違法所得數額在二萬元以上的,以非法經營罪(illegal business crime)定罪處罰。
可可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