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悅悅事件中的“旁觀者效應”
在人心似乎變“硬”的時候,“小悅悅”和“陳賢妹”這兩個名字,成了驚醒世人的又一“重磅炸彈”。“廣東佛山小女孩小悅悅慘遭兩車碾壓,十余路人漠視,直到拾荒阿姨陳賢妹伸出援手”目前成了國內(nèi)最受關(guān)注的新聞。
請看相關(guān)報道:
Some may cite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of "bystander effect". Others, especially those in China familiar with the case of Peng Yu, may consider the fear of repercussions as a result of offering aid to be a more likely root cause.
有些人可能會把路人的反應歸結(jié)為“旁觀者效應”這種社會心理現(xiàn)象。還有些人,特別是熟悉“彭宇案”的人們會認為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人們擔心救助會招致同樣后果。
Bystander effect指的就是心理學上的“旁觀者效應”,也稱為Genovese syndrome(源自紐約婦女Kitty Genovese在房間內(nèi)被刺死,38名兇殺目擊者沒有報警)。也就是 the more people who witness an event, the less likely any one individual will provide help.(旁觀者越多,提供幫助的人就越少。)典型的說法是,“別人都不去救,為什么我要去?”
在緊急事件現(xiàn)場的人越多,出手幫助的可能性就越低,有兩個原因:pluralistic ignorance(多數(shù)無知),錯誤地以為沒有人幫助,就表示肯定是不需要幫助;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責任分散),指發(fā)生在超過某一臨界規(guī)模的人群中,沒有明確的責任分配的趨向。這種心態(tài)可見于短語“沒有一個雨滴認為是自己造成的水災?!?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還體現(xiàn)為groupthink(團體迷思),即團體在決策過程中,由于成員傾向讓自己的觀點與團體一致,因而令整個團體缺乏不同的思考角度,不能進行客觀分析。
多說兩句:
"effect" 作“效應”時,有很多的詞組。大家比較熟悉的有"greenhouse effect"(溫室效應)。還有一個"butterfly effect"(蝴蝶效應),來簡單看一下:
蝴蝶效應是指在一個動力系統(tǒng)中,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tǒng)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這是一種混沌現(xiàn)象。對于這個效應最常見的闡述是:“一個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后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這句話的來源,是由于這位氣象學家制作了一個電腦程序,可以模擬氣候的變化,并用圖像來表示。最后他發(fā)現(xiàn),圖像是混沌的,而且十分像一只蝴蝶張開的雙翅,因而他形象的將這一圖形以“蝴蝶扇動翅膀”的方式進行闡釋,于是便有了上述說法。蝴蝶效應通常用于天氣,股票市場等在一定時段難于預測的比較復雜的系統(tǒng)中。此效應說明,事物發(fā)展的結(jié)果,對初始條件具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jié)果的極大差異。
The "Butterfly Effect" is the propensity of a system to be sensitive to initial conditions. Such systems over time become unpredictable, this idea gave rise to the notion of a butterfly flapping its wings in one area of the world, causing a tornado or some such weather event to occur in another remote area of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