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走狗——running dogs
中國式英語貼切地表達了一種見利忘義、供人驅使的“下三爛”。無從考證,最先運用這個詞的是中國人,還是英國人;重要的是,英語世界接納了“走狗”,并以漢語的思維撫育這個“外來詞”。接納詞匯的同時,無形中也接受了中國人的價值觀。
(七)紙老虎——paper tiger
這是最令人難忘和揚眉吐氣的一個新詞。締造者應該是偉大的民族英雄——毛澤東!他老人家是博學的詩人、雄才大略的政治家、運籌帷幄的軍事天才。美國人硬不硬?蘇聯人牛不牛?原子彈厲害不厲害?……在他眼里,都是色厲內荏的“紙老虎”。只要跟中國人作對,老子就得碰碰硬,看天下“誰主沉浮”。上世紀50年代的“美帝國主義”、六七十年代的“蘇修”,都變成了毛澤東嘲笑的“紙老虎”。這種蔑視強敵、自強不息的精神,當然是中國人對世界文明的貢獻。談笑風聲締造了一個詞,足令中國的敵手躲在角落里發抖了。
(八)大款、巨亨——tycoon
這種稱呼是近些年才流行街巷的,指有錢有勢的商人或者企業家,中國傳統的叫法是“大掌柜”。被英語拿走,又是閩粵之地的音譯。可見,鴉片戰爭前,中國商人名聲在外,馬可·波羅在書里描寫的東方,物阜民豐,黃金鋪地。來中國走一遭,就像現在某些“假洋鬼子”上趟拉斯維加斯一樣。
(九)賭場——Casino
這個詞,似乎是地道的西方舶來品,"casino"竟是福建話的音譯,可是,為什么英語要拿它表示“賭場”的意思呢?據傳,很久以前,移民到美國的福建民工,拿到一點微薄的工資,便在無聊之際,聚眾賭博,試試運氣。每次開局,都會嚷嚷:“開始了! 開始了!”想不到,陰差陽錯地搭給英語一個現代詞匯。
(十)小費,賞錢——Cumshaw
這個詞是閩南話“感謝”的音譯。為了給人一點酬勞,在鈔票上意思意思。英語世界也像喜歡“money”一樣,渴望“Cumshaw”這個油水豐厚的單詞。盡管中國人沒有給小費的習慣,但是,對于錢,卻并非一毛不拔,甚至比西方人出手還大方。偷走“Cumshaw”這個“雞蛋字”的歐洲人,一定見過,中國人曾如何揮金似土。其實,東西方對待金錢并沒有本質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