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代表西方的強勢文化。作為世界性的大語種,它成了現代與文明的標志。有人跟風叫嚷:只要具備兩條就是“現代文盲”,一,不懂英語;二,不會電腦。其實,文化所涉及的領域形形色色,是否可以這樣說,不會寫毛筆字、不會算卦,就等于“國學文盲”?
憑人怎么說吧,現代中國為了追求“和世界接軌”,幾乎把英、法、俄、德、日、意、西班牙和阿拉伯語,當成了通向世界、通向文明的惟一橋梁。母語——中國話可以弄得一塌糊涂,甚至不如日本人寫得漂亮,講得流利;英語,卻必須要捱過大學六級、托福考試。這據典型的崇洋媚外做法,似乎該回頭了。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漢語也逐漸變成了外國人的香餑餑兒。仔細一看才發現,許多英語詞匯其實就源于漢語,歐洲人做過精細的統計,自1994年以來加入國際英語行列的詞匯中,中式英語貢獻了5%到20%,超過任何其他來源。
英語屬于印歐語系(Indo-European languages),包含著印度、西亞和歐洲的語言。目前使用的英語單詞中,有不少是從非印歐語系“拿來”的,這在狹義上,就是英語中的外來語。這些白皮黃心的“雞蛋詞”,無須向“英語世界”做額外解釋,就能順利地理解、溝通。脫胎于漢語的“雞蛋詞”,早就默默地影響全世界了。除“孔夫子(Confucious)”、“中國功夫(kung fu)”、“麻將(mahjong)”或者“豆腐(tofu)”之類絕無僅有的稱謂,再挑揀10個真正有中國氣質、代表華夏氣派、并影響全球當代生活的 “雞蛋詞”,便足以說明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