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ssive and Active Receiving
Receiving有Passive和Active之分。Passive Receiving表現(xiàn)為孤立地聽入單詞和句子,很多學生的聽入都為passive receiving,他們的注意力過分集中在聽入信息的語言形式上,往往造成無形中放大了生詞,一段錄音中往往總是有一些詞對學生來說是陌生的,許多考生就卡住了,沒有跳過去聽完全文,而是繼續(xù)停留在這個詞上思索良久,等回過深來,發(fā)現(xiàn)遺漏了很多內(nèi)容。
Active Receiving表現(xiàn)為聽入時十分注意信息的整體意義,這是學生應當采取的聽入方法。學生在聽英語時,要對言者的話語作整體理解,而不強調對某個詞的深入了解。當然這并不是說不要去聽懂單詞,而是萬一個別單詞聽不懂,不要老想著這個單詞,造成生詞放大;另一方面,這樣做也避免接收到的都是一個個孤立的單詞,應該聽入的是原語的陳述思路和語意群。口譯是兩種語言中意義的切換,而不是詞和詞的對應轉換。
口譯技能教學中都有聽入技巧的訓練,學生一開始難免陷入聽單詞的模式,教師應該及早提出這一點,在教學過程中強調聽意義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口譯的聽入與筆試聽力中的spot dictation的聽入方式不同,幫助學生脫離原語的外殼,站在更高的位置綜合地聽入信息。
I Know the Word in Reading, But Not in Listening
至于口譯詞匯,新東方學員中的一種普遍情況是:經(jīng)過各類書面考試,閱讀詞匯有了一定的積累,也明白這些詞匯的基本意思,但由于很少使用,對腦中的詞匯根本不知道怎樣熟練運用。聽入時需要經(jīng)過幾秒的思索方能反應過來,或者等老師點撥之后,如夢初醒般地把儲存在腦中的一串串詞激活起來,若有所悟地連連點頭。
造成這種情況一方面的原因是長時期不使用獲知詞匯,以致于過去辛辛苦苦背下的詞又生疏起來;而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點原因是學生對于這些詞匯的記憶是基于“視覺”的,而不能對其讀音產(chǎn)生“聽入”的條件反射。
根據(jù)認知理論的信息處理原理,當前輸入的原語信息要與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信息相整合,才能得到理解。如果缺乏相關信息,或者未能激活記憶中的有關信息,就很難實現(xiàn)對原語的理解,更不用說用目標語進行再創(chuàng)造了。
造成這個現(xiàn)象的一大原因與閱讀是學生獲得詞匯的主要來源有很大關系。閱讀基本上是以圖像來刺激視覺器官,如果學生不曾朗讀過這個詞,那么在他的認知結構中就不會存有該詞的聲音資料,也就不可能迅速準確地把聽入中所感知到的內(nèi)容與認知結構中該詞的文字符號和意義產(chǎn)生聯(lián)系,造成了學生對聽覺、即聲音刺激的不敏感。通常學生聽到不敏感的詞,是先將聲音信息辨別后,在腦中根據(jù)音節(jié)進行拼寫,轉換成圖像,而后才辨認出,再在腦中檢索出意思,這樣就繞了一大圈。
因此,教師在平時給學生的訓練中要特別加強他們對詞匯聲音的刺激,每當發(fā)現(xiàn)學生有聽不出的詞,但看了黑板上的拼寫后能認出時,要讓他們知道這些是他們的聽覺不敏感詞。學生需要明確詞匯記憶必須重視其完整性,認知結構中的信息儲備必須音、形、義兼?zhèn)洌拍苤鸩娇s短從視覺轉化為聽覺的過程,直到完全拋棄這一轉換過程,做到能夠直接從讀音取得詞匯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