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口譯員一個很重要的素質就是心理素質好,不怯場。有些人天生表演欲強,越多人越來勁。 但是多數人在大場合發言還是多多少少會感到緊張的。是不是會緊張的人就不能做翻譯呢?當然不是,如果是這樣的話,能做翻譯的也沒有多少人了。看看總理和外交部長的新聞發布會的翻譯也不是每一個都能鎮定自若。關注一些翻譯的發展,有些翻譯明顯是經驗多了之后才老練些。外交部有名的翻譯戴慶利讀書的時候也有老師說她不適合做翻譯,因為她容易緊張,但是人家經過努力和磨練現在不也做得頂好的么。
做交傳和做同傳的一個很大的區別之一就是譯員要直接面對觀眾,而同傳則在同傳箱里做“幕后英雄”。
面對觀眾,緊張是人之常情。不僅僅是翻譯會感到緊張。許多發言人也會緊張。有一次我做翻譯,坐在主持人旁邊,看見主持人拿著稿子念稿時嘴唇在顫抖。我心想,拿著稿子念稿都緊張成這樣,大家是不是也應該體諒一下翻譯的心情?
另外一位發言人是一個鄉鎮企業的廠長,可能是比較少在大場合發言,所以發言的時候一直低頭看著稿子念稿,神情嚴肅緊張。到回答觀眾問題的時候,一名觀眾用標準的普通話向他提問,緊張的發言人居然說,“對不起,你說話太快了,請重復你的問題。還有,請說普通話。”
大家就樂了。因為提問的人說的明明是標準的普通話。你看,緊張的時候連母語都聽不懂了。
另外一個發言人是某公司的總經理,一上臺就口若懸河,連稿子都不用看。講話像機關槍一樣,連氣都不用換。 一看就知道是做銷售出身,靠三寸不爛之舌吃飯的人。
誰說口譯員不是靠舌頭吃飯呢。 所以有人也把口譯員稱為“舌人”。
練好口才,提高公共演說能力也是減輕緊張感覺的一種辦法。
曾經聽過英國外交部首席中文翻譯林超倫的演講。他也認為做翻譯要練口才。他說練口才或是寫論文的一個秘訣就是用三段論的方法來論證你的觀點。 他給我們出了一個論題,叫我們用三段論的方法來論證 - “男生就是比女生強”。
我一聽這個論題就來勁,于是舉手回答,
“飯量大、臉皮厚、跑得快。”
三個三字短語,符合他的“三段論”標準吧?:)
其實“臉皮厚”對口譯員來說也是個優點。翻譯時有口誤或是被發言人、觀眾糾正,應該迅速糾正錯誤,哪里跌倒哪里爬起。不要耿耿于懷,把精力集中在以后的翻譯上。
另外,會議前做好充分的準備,熟悉會議題材上場時也會比較從容。
會議前要盡量和發言人溝通,讓發言人明白你工作的特點,可以請發言人發言不要太快,發言時間不要太長。 但是有些人打心里瞧不起翻譯,發言時不顧翻譯死活。其實這樣只會影響會議的整體效果。
提起這一點,我想起華裔科學家何大一博士的一個會議。何博士真的很照顧翻譯,語速慢,講了一會兒就停下來給翻譯翻譯,有時說長了還向翻譯道歉。對翻譯的工作很配合。一名中國觀眾用口音很重的英語向何博士提問,何博士聽不懂,但是還是很顧及對方的面子,說可能是麥克風不太好。 何博士真的是個很有修養、很體貼的人。
除了和發言人溝通,和主持人溝通也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會議有主持人的話)。可以在會議開始前和主持人打個招呼,請主持人在發言人發言太長的時候提醒發言人。國務院的新聞發布會都是有主持人的。發言人發言時間太長的時候主持人會提醒發言人停下來讓翻譯來翻譯。作為翻譯當然不好自己打斷發言人,所以主持人在這種時候就可以成為翻譯的救星。如果沒有救星出現,那就只能自救加上帝保佑了。 平時苦練short-term memory (短期記憶)和note-taking (記筆記)。
如果翻譯向主持人和發言人提出發言時間不要太長的要求也不要覺得翻譯不夠水平。其實大家的目的就是把會議做好。發言時間過長必定會影響翻譯的質量。很多人并不是很了解翻譯的工作,所以會議前的溝通是很有必要的。 大多數人還是明白事理,愿意配合翻譯的工作的。
作為譯員,關鍵是會前做好充分的準備,會上盡快進入狀態,即使緊張也要把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