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考題比較簡單,但是有幾個點需要特別小心,否則將會導致譯文整體質量平庸,難以出彩,就像我在課上說的,題目簡單不是好事。下面詳細分析。
一、詞匯層面,注意詞準
第一句前半句(If you've ever been on a jury)不宜直譯,為jury意為陪審團,如果把on a jury譯為“在陪審團里”,文字效果很一般,所以建議譯為“擔任陪審員的職責/角色”。
第三句:Being on a jury reminds me why I can’t tolerate talk radio.
這句話有兩個單詞需要精準翻譯。1、remind,很多考生的第一反應是“提醒”,但把它放到整句上下文中顯然不通。《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對remind的第二條解釋是 cause sb to remember or be newly aware of sb/sth 使某人回想起或意識到某人[某事物],這才是吻合原文語境的意項。
2、talk radio熱線廣播節目(a type of radio programme in which people call the radio station to give their opinions or discuss a subject)
參考譯文:擔任陪審員讓我明白了我為什么不喜歡聽熱線廣播節目。
第一段末句: We can’t seem to generalize without stereotyping or to consider evidence that goes against our own experience.
其中,stereotype指模式化的印象,成見,這不是一個很難的詞。Consider更值得注意,翻成“認為”顯然不對,后面跟的是證據(evidence)。解決方案依然是查詢單詞的英文釋義:think about something carefully, especially before making a choice or decision。在原文中,就是指拋開自己的固有成見,客觀分析得到的證據之意。增譯“客觀”二字,是為了更清楚地表現和前句中“持有成見”的對立。
參考譯文:我們似乎無法拋開固有的成見進行總結,也無法客觀分析與我們自己經歷相悖的證據。
第二段倒數第二句:Historically, the hallmarks of an uneducated person were the lack of ability to think critically, to use deductive reasoning, to distinguish the personal from the universal.
其中think critically和use deductive reasoning意為進行批判性思維和演繹推理,最后一個詞組distinguish the personal from the universal中,the personal指的是個人的經歷,the universal指的是普遍的案例,但這樣翻譯文會比較臃腫,所以也可以選擇進一步壓縮文字,參考譯文中譯成了“個案與常態”。
參考譯文:歷史上,無知之人的典型特征是缺乏進行批判性思維、演繹推理和分辨個案與常態/個別案例和普遍情況的能力。
二、句子層面,保證句順
全文中需要進行大幅度句式結構調整的地方基本上就是文章開頭三句:If you've ever been on a jury, you might have noticed that a funny thing happens the minute you get behind closed doors. Everybody starts talking about themselves. They say what they would have done if they had been the plaintiff or the defendant.
原文一共三個句子,如果完全按照原文的斷句,譯文的核心結構是這樣的:……你可能會注意到,你一關門之后,就有一件有趣的事發生。其他人都談論……。他們說……。
這種結構給讀者的感覺是三個句子各自為政,互有聯系,卻連接生硬,似乎二三兩句是一下子“蹦出來”的。所以,建議考生將上述三句進行有機的組合,用一句長句譯出。
參考譯文:如果你曾經當過陪審員,你可能會注意到一件有趣的事情——你們一閉門討論,其他人就開始談論他們自己,內容是如果他們是原告或被告,他們會做什么。
注:使用破折號和“內容”二字將原文中三個獨立的句子連接成了一句長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