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tion 1:英譯漢(50 分)
歐洲競相從農田獲取燃料
阿爾代亞,意大利——上個生長季節,羅馬近郊植物蔥蘢的靠海農田,遍布成排的纖細的硬質小麥,過去用于制作高品質意粉。今天,這里卻長滿了油菜花,一種高高的、多節的類似雜草的、盛開野黃花的植物。它已經成為上帝賜給歐洲農民的一種新的作物:因為油菜籽能被轉變為生物燃料。
在豐厚補貼的驅動下,人們正在開發各種可替代能源——這是對地球未來一定程度的關注——歐洲農民正開始種植可轉換為燃料的作物,這意味著比汽油或石油產生更少的排放物。他們正在追隨美國同伴,后者種植用于生物燃料的作物已超過5年。
“這對我們的經濟和農田,是一種急需的激勵,”50歲的農民馬賽羅.皮尼,站在他第一次種植的油菜籽田前面說,“當然,我們也希望這有助于環境。”
3月,對生物燃料產業成長緩慢感到失望的歐洲委員會,批準了一條包括“約束力目標”的指令,要求成員國到2020年時,生物燃料占運輸用燃料的10%——這是世界上最雄心勃勃和具體的目標。
大部分歐洲國家還遠遠未實現這一目標,正引入激勵和補貼,以提高產量。
結果,生物能源作物已取代糧食,成為幾個歐洲國家最有利可圖的作物。例如,意大利在這方面,政府保證以每100公斤22歐元或13.42美元的價格購買生物燃料作物——這幾乎是2006年公開市場上每100公斤小麥11或12歐元價格的兩倍。更好的是,農民可以在“擱置”地上種植生物燃料作物,歐洲的農業政策曾要求這些地休耕。
但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召集的專家組指出,生物燃料熱潮有利有弊,需要權衡——包括跌宕起伏的糧食價格波動。在一些市場,谷物價格已幾乎翻番。
“一旦農產品價格降低,生物燃料就會進入,改善農民的命運,并給農村地區注入活力,”位于羅馬的糧農組織專家古斯塔羅.貝斯特說。“但隨著規模增長,對生物燃料作物的需求似乎無窮無盡,我們看到一些負面影響,需要舉起黃燈。”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在2006年養活了近9000萬人,其新領導人喬塞特希蘭說生物燃料制造了新問題。“糧食價格的增長對我們造成了沖擊,因為我們是糧食的主要生產者,”她說。“因此,生物燃料挑戰與機遇并存。”
供應商說,在歐洲,成熟后的小麥或大麥改為像油菜籽那樣的生物燃料作物,已經引起了制作意粉和釀造啤酒所需的配料短缺。這轉化為了超級市場里更高的價格。
“對生物能源產品新的和不斷增長的需求,已給整個世界糧食市場施加了高壓,”意大利最大的意粉制造商之一、百得阿姨的發言人克勞迪亞科蒂說。“不僅德國的啤酒制造商,而且墨西哥的玉米餅生產者,都已注意到他們主要的原材料成本增長迅速,已達歷史最高水平。”
一些專家更擔心其對低收入消費者的潛在沖擊。農業小組斷定,在發展中國家,如果荒地轉為種植生物燃料作物,這種以富國為目的、向更多高利潤生物燃料作物轉變的做法,可能造成嚴重的饑餓,并損害環境。
但歐洲委員會的官員說,他們正在尋求一種審慎的進程,它將避免在美國市場上看見的一些價格和供應問題。
歐洲農業和農村發展委員會的馬里蘭.菲舍爾.波伊爾,在最近一次演講中說,10%目標并非“誤打誤撞,”但是小心選擇一個增長水平以促進生物燃料產業,并不會給歐洲的窮人產生過度困難。
她估計2020年前,這種做法將把世界谷物原材料價格提高3%至6%,而含油種子的價格可能增長5%到18%。但她說貨架上的食品價格幾乎不變。
然而即使歐洲的計劃已開始大量收獲生物燃料,本地產量仍然遠遠低于需要的10%目標:2004年歐洲農民預計生產了29億升或7.68億加侖生物燃料,遠低于美國同期生產的34億加侖。根據歐洲的統計數據,2005年,生物燃料已占到歐洲燃料的1%,德國和瑞典幾乎全采用了。意大利的生物燃料份額為0.51%,英國的是0.18%。
巴西那樣的外國生產商或印度尼西亞及馬來西亞那樣的發展中國家,試圖將他們的生物燃料用船運輸到那些需求、補貼和減稅最大的市場,這可能對歐洲市場造成了威脅。
菲舍爾.波伊爾女士最近承認,為達到10%目標,歐洲將不得不至少進口所需生物燃料的1/3。政治家擔心其將妨礙本地產業的發展,而持續產生新排放物的“綠色”燃料跨越大西洋不遠千里地運來,卻不是來自隔壁的農場。
這樣的進口可能使生物燃料在其他方面也遠遠達不到環保——例如,如果東南亞的雨林毀于生物燃料作物的耕作。
巴西擁有適于甘蔗生長的完美氣候和大量耕地,數年前就開始發放補貼以鼓勵用于生物燃料的甘蔗的耕作,在其標志性的農業部門部分地產生了“產能過剩”。
汽車工業也牽涉進來。2003年,巴西的汽車制造商開始生產能用生物燃料驅動的彈性燃料汽車,包括本地生產的酒精。今天,該國70%的新汽車屬彈性燃料車型,巴西是最大的酒精用甘蔗的生產國之一。
分析家并不確定巴西的成就是否能在歐洲或其他任何地方復制。糖轉換為生物燃料所需的能源比其他任何產品都少。
然而在一系列令人震驚的關于氣候變化的報告后,更快行動起來的政治緊迫感明顯增加了。
意大利政府希望從2006年的零公頃起,2007年會增加到7萬公頃或17萬3千英畝土地用于種植生物燃料作物,2010年升至24萬公頃,
農民皮尼先生,已經把他25%、或18公頃的土地,轉為歐洲增長最快的生物燃料作物,包括他的“擱置的”土地。他仍然有50公頃地種谷物和7公頃地種橄欖。
他也發現了其他益處。在意大利過分講究的飲食文化中,糧食作物要賣,必須賣相好,質量高——干旱或酷熱意味著一年絕收。相比之下燃料作物可以其貌不揚或發育矮小。
“你需要更少的種子,它更容易生長,”他說。
Section 2:漢譯英(50 分)
暫無,我們會盡快補充譯文。
更多翻譯素材,敬請關注可可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