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傳統英語教學是一種“高耗低效”的應試性教學。我們要端正英語教學思想,使英語教學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與需要。因而,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在訓練和提高學生語言水平的同時,應有意識地注重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教師應注意英漢兩種語言文化中常見的差異,對中國學生常犯的跨文化交際方面的錯誤及其原因進行教學指導。
一.問題的提出
21世紀人類社會邁入了一個經濟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時代。隨著因特網的誕生和發展,英語作為一門國際通用的語言,在信息時代的作用日益重要。據報載,世界是互聯網中85%以上的信息,是用英文發布的。可以說具有劃時代感的“網絡文化”已經形成,中外文化交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因而,我們必須改變傳統英語教學的思想以適應新時代的需要。
傳統英語教學是一種“應試性”的教學,使學生陷入了純知識性的記憶和漫元邊際的題海,培養的學生往往“高分低能”,學生下苦功夫學習的只是能“應試”而不能應用的“英語”。故英語教學必須注意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學習語言,在交際中學會正確地使用語言。
二.弊端的分析
(一)中國學生在跨文化交際方面犯錯誤的原因
提到跨文化交際,既涉及文化,又涉及交際。只有了解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因素的差異,并且具有成功地與其他文化成員交際的真誠“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不同文化差異造成的文化障礙。
中國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犯錯誤有以下幾個原因。
1>缺乏對不同文化差異的了解和理解
2>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移植到英語表達中去,俗稱Chinese-English。或把中西文化等同起來,忽略了文化差異。當一個文化成員觀察,另一個文化時,他往往用本族文化模式來理解和解釋作觀察到的現象。當兩種文化表達的方式和意義產生差別時,這些學生就很容易用本族文化的模式來理解、思維和表達。因而常常產生誤解。
3>缺乏真實的語主
在我國,英語不是我們的第一語言,學生使用語言只限于課堂上,缺乏真的語言環境。
由于受傳統教學法—翻譯法的影響,我國的課堂教學成為“填鴨式”教學,課堂教學成為教師的“一言堂”,教師照本宣科,學生只是盲目的記筆記,被動地接受語言信息。英語作為一種國際語言,他本身應該是充滿活力的,豐富多彩的。但由于沒有給學生創設一種良好的愉悅的學英語的氛圍,讓學生感到學習英語談而無味,從而會喪失學習英語的興趣。
創設語言環境,教師要多同學生進行交際,但學生常常接觸到的是中國式英語。比如,問候他人早上好!
——Good morning, teacher!
——what did you have for breakfast?
實際上,英語國家的人們會根據具體環境說Good morning, class! Good morning, everybody! Good morning, mr/mrs/miss/ms Green. Teacher是不能用作稱呼語的。中國人見面打招呼常問別人吃飯沒有,而英語國家的人們是不問對方what did you have breakfast?這樣的話,他們更愛談論天氣情況。
4)我國傳統英語教材忽略了語言實用性、得體性。傳統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培養出的學生往往是“高分低能”,學生學了不少孤立的語法的知識,脫離了實際運用,不會聽說讀寫,但其應試能力甚至連英國學生也望塵莫及。
(二)英漢兩種語言文化中常見的差異和中國學生常犯的跨文化交際常犯的錯誤。
首先,稱呼在英漢兩種語言文化中是存在區別的。
在非正式場合,中國人和西方人都有會直稱呼人的名字,以示關系的親密。漢語中這種稱呼比英語中的這種稱呼顯得更深、更密切。所以,當中國人直接叫外車人叫外國人的名字而稱呼他的姓時,中國人會覺得不好意思或覺得對人不夠禮貌。但事實上卻大相徑庭。正如,Helen oatey所說:“如對西方人不直接稱呼名字的話,他們會不太高興的。因為他們覺得不直接稱呼名字,表示不愿意與他們交朋友。”
另外,中國學生對如何稱呼老師也存在問題。
在英語課上,學生常問候老師Good morning, teacher li.根據英語國家及說話的習慣,中國學生應說:“Good morning, mr/mrs/miss/mr li.”這樣的稱呼,只是簡單地把漢語直接譯成英語。因而,在我們英語教學中,應該使學生知道英語中各種不同情境下的不同稱呼,特別是那些區別于漢語的表達方法。
2)其次,通過問候語讓我們了解一下英漢兩種文化的差異
朋友們間通常會互致問候來促進人際關系,英語常常用的問候語“Hi/Hello!”(你好!)How are you?(你好嗎?)Good morning!(早上好!)Good evening(晚上好!)以上的問候語在中國人之間卻很少用,我們中國人在打招呼時常用的是:“你吃過飯了嗎?”這是中國人問候的常見方式。其實并非真想知道對方是否吃過了飯。然而在英語中,這種問候語就不是在打招呼了,而表示邀請對方一塊進餐的意思。漢語中另一個常見的問候語是“你到哪兒去?”或是 “你干什么去?”,我們可以隨便給個回答,并非真是想了解問候人到哪兒去或做什么事去。如這樣去問西方人,他們往往會不高興的,會認為這樣的問題干涉了他們的私事。所以,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是不可避免地產生許多誤會。認真學習和正確運用英語問候的差異是尤其重要的。
3)中西方跨文化交際通常是通過談話的方式來進行的。但要注意同外國人交際時要選用恰當的話題才能與外國人愉快的交流,學到更多的東西。而中國人常常不會選擇恰當的話題而遭到外國人的拒絕。中國學生和外國人初次見面就常問:
——what’s your name?
——where are you from?
——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甚至會問:
——How much do you earn every month?
——How much is your coat?
——What religion do you believe in?
這類在外國人眼里被視為個人隱私性的問題,常會令他們不知如何作答,覺得十分難堪,會令這次談話不歡而終。王宗炎教授在下面的一段關于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分析中十分清楚地解釋了產生這種誤會的原因:幾千年來,五分之四的中國人居住在鄉村的小城鎮,彼此之間非常了解,也注意觀察別人的生活,真心關心別人的幸福,因而人們在談話的時候,幾乎沒有什么值得隱諱的。相互了解,關心彼此的舒適和健康以及對彼此事務的興趣,這些都是中國鄉村和小城鎮生活的特征。而這些現旬在西方在工業社會都很少見。在西方,人與人之間是互存戒備,很注意隱私。即使在農村也是“好籬笆創造也好鄰居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urs”。因此,在與外國人進行交流時,必須選擇恰當的話題。在同外國人交流中,應回避婚戀、年齡、宗教信仰、經濟狀況等有關方面的話題,讓談話順利地進行下去,達到成功交流地目的。
4)對于贊揚和恭維的反應,中西方人有著明顯不同。
在與中國人進行交往中,外國人總是很吃驚地發現,當他們贊揚和恭維中國人的時候,中國人的時候,中國人總是不知所措、過于謙卑或貶自己,甚至反復地予以否認。而外國人對于贊揚和恭維時,則坦然的用語言表示感謝。例如,當外國人贊揚和恭維某人的衣裳服漂亮時,這人會回答:
——OH, your drsee is really nice.
——well, it is just so—so.
甚至有人會用這樣的話來貶低自己:
——Oh, no, my dress isn’t nice, It’s ugly.
其實,對類似的贊美之辭外國人用一句Thank you.回答就可以了。這都是由于中國人把自謙看做是一種傳統美德。因而,在我們英語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強化學生的文化意識,避免文化差異成為交際中的障礙。
5)對于年老和幼小者的幫助之舉,中西方的思維方式也有差別:
我國的傳統美德之一就是有尊老愛幼的。然而,英美國家的人十分看重個人的獨立性,要人照顧常常被視為弱者。只要是他們認為自己能完成的事情,一般不求別人代勞。例如,在外游歷,我們的學生會主動向年老的或背著大大的、沉甸甸背包的外國小朋友幫助時,反而會讓他們感到很難堪。對于這一點,我們的思維方式和英美國家人的想法恰恰相反。
6)另外,英語教學中,詞匯的學習比重很大,而且大量的英語單詞、短語、成語都具有和英語文化密切相關的內涵。Peter trudgill在《社會語言學》一書中指出:“一個社會所用語言中的詞匯體現出該文化與其他文化的主要要差別”。
1.一個常見的英語與漢語之間內涵和詞匯之間差別的詞是“親愛的(dear)”,在英語中,dear這個詞可用在許多場合下表示對某人的尊敬、羨慕、愛情或是作為稱呼別人的一種習慣,不表示任何特殊的感情。而英語國家的人們在夫妻、情人或父母和孩子之間,如想表達非常親密的關系時,他們常常用“親愛的(darling)”來表示。中國人在感情表達方面趨于含蓄,所以很少用“親愛的”來稱呼別人。
2.在中國,peasant(貧農)和labourer(勞工)含有下面的、積極的含義,但對西方國家來說,卻有某種反面的、消積的意味。相反,landlord(地主),landlady(房主),boss(老板)對中國人來說有一定的貶義,而在西方國家卻不是這樣。
3.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在英語教學中,英語的詞匯、短語和成語的講解和學習必須結合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在語言的情境中進行。
三.結論
語用能力必須跟隨語言能力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語言所傳遞的文化信息是英語教學內容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