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翻譯:
在早期美國,像電報、汽船和織布機這樣重大的發明突破紛涌而出,這是什么原因呢?
在諸多形成因素中,我想特別指出這個國家優異的小學教育;歡迎新技術的勞動大軍;對發明者進行獎勵的做法;尤其是美國人在處理技術性事物所具有的非語言的空間思維才能。
為什么要提小學教育?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學校,我們的早期技工才普遍能讀會寫,并精通算術及部分幾何和三角,這種情況在新英格蘭和大西洋中部各州尤為可見。
目光敏銳的外國觀察家把美國人的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與這種教育優勢聯系起來。正如1853年訪美的一個英國訪問團成員所報道的那樣,“由于有了學校徹底訓練過的頭腦,美國孩子迅速地成為技術熟練的工人。”
推動發明的另一刺激因素來自“獎賞”制度,它產生于我們的專利制度之前,且多年來與后者一同實施。這種做法來自國外,為發明者頒發獎章、獎金和其他獎勵。
在美國,大量獎勵新發明的獎品在鄉村集市和大城市的工業博覽會上頒發。美國人紛紛涌向這些集市和博覽會去欣賞新機械,因而更加堅信技術進步會造福人類。
有了這種對技術革新的樂觀態度,美國工人很快便習慣了機械技術需要的那種特別的非語言的思維方式。正如尤金•弗格森曾指出的:“技術人員思考那些不能被簡化成功用明確的語言進行描述的物體;這些物體在他的頭腦中以視覺性的、非語言性的方式被處理加工……設計者和發明者……能把那些尚不存在的機械在頭腦中組裝和操作。”
這種非語言的空間思維方式與繪畫和寫作一樣具有創意。羅伯特•法歐曾寫道:“技術人員坐在杠桿、螺釘、楔子、輪子等中間,如同一位詩人處在詞匯之中,應該把它們看做是自己思想的一種表達,每一個新的組合都能傳達一個新的意念。”
當所有這些成因——學校、開放的態度、獎賞制度及空間思維天賦在美國大陸上相互作用時,便造就了美國人的特點——競爭。今天這個詞僅表示“模仿”(取其仿效之意),而在早期美國,它卻意味著為名譽和優秀而進行友好、競爭的拼搏。
n. 創造性;發明的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