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綜合題
81.【答案要點】
(1)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
①個體的需要具有層次性。個體的需要由低級到高級分別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
②生理需要是個體維持生存的需要;安全需要是個體對組織、秩序、安全感和可預見性的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是個體渴望與人建立一種良好關系,并在其群體和家庭中擁有地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個體基于自我評價產生的自重、自愛和期望受到他人、群體和社會認可等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個體各種潛能得到充分發揮的需要。
③人的需要是與生俱來的。
(2)馬斯洛需要層次演進的關系
①人類的需要是相互聯系,彼此影響的;只有在低級需要基本得到滿足之后,較高層次的需要才會產生。
②人在某一特定的時間和條件下往往有多種需要,但有一種需要占優勢,它決定著人們的行為。嬰兒期,生理需要在其行為活動中占主導地位;青少年期,尊重需要開始占優勢;青年中期、晚期,自我實現的需要占主導地位。
③一種需要獲得滿足后,它的作用就逐漸減弱;另一種需要就上升為優勢需要,成為人們行為的新的動力。
④新的需要的產生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弱到強、逐步演進的波浪式前進的過程。
82.【答案要點】
(1)弗洛伊德認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組成的,三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它們之間的關系決定著個人人格的基本面貌。人格發展的基本動力是本能,人格的發展就是性(心理性欲)的發展。兒童人格發展分為口唇期(0~1歲)、肛門期(1-3歲)、性器期(3~6歲)、潛伏期(6~ll歲)和生殖期(青少年期)五個階段。
(2)艾里克森接受了弗洛伊德理論的基本框架,但更強調自我的作用,認為人格是生物、心理和社會三方面因素組成的統一體,個體人格發展要經過一系列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特定的目標、任務和沖。各個階段互相依存,后一階段發展任務的完成依賴于早期沖突的解決。人的心理發展分為八個階段:階段l(0~l歲)信任對懷疑、階段2(1-3歲)自主對羞怯、階段3(3-6歲)主動對內疚、階段4(6~12歲)勤奮對自卑、階段5(12-18歲)同一性對角色混亂、階段6(成年初期)親密對孤獨、階段7(成人中期)繁殖對停滯、階段8(成年晚期)完美對絕望。
(3)區別與聯系:
①區別:弗洛伊德強調本能的作用,將人格發展局限于母親一兒,童一父親這個狹隘的三角關系中,特別強調早期經驗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而艾里克森則更強調自我的作用,將個體發展置于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上,重視社會文化對人格發展的影響,認為人格發展是一個漸成的過程;弗洛伊德對人格發展階段的劃分只到青春期為止,而艾里克森則將人格發展階段擴展到了人的一生。
②聯系:艾里克森的發展理論是對弗洛伊德的發展理論的繼承、擴展與修正。
83.【答案要點】
(1)相同點:都屬于假設檢驗方法;都能對兩組及兩組以上的均數 差異進行檢驗。不同點:參數檢驗中的方差分析要求待比較的變量服從正態分布,且各組數據必須方差齊性。當數據不能滿足這些條件時,可以采用非參數檢驗。參數檢驗的方差分析根據涉及因素的多少,分為單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單因素方差分析又包括完全隨機設計的方差分析和隨機區組設計的方差分析。運用非參數檢驗進行方差分析時,對于完全隨機設計,采用克一瓦氏單因素方差分析;對于隨機區組設計,采用弗里德曼二因素等級方差分析。由于非參數檢驗中的方差分析將數據轉換為等級數據,分析結果不如參數檢驗精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