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潛水員過快地浮出水面,那么他的身體有可能會彎曲。而溶解在他血液里氮會因壓力減小而突然釋放。因此,如果氮氣泡在他的關節里積累,會造成劇烈的疼痛,而彎曲的身體也是因此而得名。如果氣泡在他的肺部或他的大腦里形成,那么結果可能會導致死亡。
如果其他呼吸空氣的動物過快地浮出水面,它們也會遭受這種因減壓而帶來的疾病,例如鯨魚。還有很久以前被稱作是魚龍的海洋動物也是如此。我們可以從它們的骨頭看出這些古老的海洋動物的身體是彎曲的。如果泡沫氮在骨內形成,那么它們就可以切斷血液供給。這會殺死骨頭里的細胞,最后會弱化骨頭的功能,有時甚至會導致骨頭壞死。因此,在它們身上發掘出來的骨骼化石就是它們的身體曾經彎曲過的記錄。
當他開始研究魚龍骨并發現了過去普遍存在的問題時,堪薩斯大學的布魯斯·羅斯柴爾德明白了這一切。他特別想調查的是1.5億年的魚龍是如何適應減壓問題的。為此,他和他的同事們環游了世界上的自然歷史博物館,看了成百上千個魚龍化石,其中有三迭紀時期的,有侏羅紀晚期的,還有白堊紀時期的。
當他開始研究時,他認為這種彎曲現象在年輕的化石中會比較罕見,這反映出他們處理減壓問題的漸變過程。但恰恰相反,他驚訝地得出相反的結果。超過15%的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的魚龍在死前身體曾變彎過,但卻沒有一個三迭紀時期的標本能找出受過這種傷的跡象。
如果魚龍是以一種逆壓力的方式進化的話,那么很顯然,它們進化的速度太快了,而且,更令人奇怪的是后來它們消失了。但羅斯柴爾德博士并不認為會發生的這種事。他懷疑這是其他動物進化所引發的變化。
身體彎曲的鯨經常這么做,因為他們必須浮出水面以躲避像大型鯊魚這樣的捕食者。侏羅紀時期的海洋特色之一在于它有大量的大鯊魚和鱷魚,這兩者都喜歡以魚龍為食。相比之下,三迭紀時期的海洋中鯊魚都比較溫和,也沒有鱷魚。因而在三迭紀時期,魚龍處在食物鏈的頂端。在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它們既是獵物也是捕食者,因此經常不得不快速逃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