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吐溫被稱為美國小說的創始人,他推廣了聰明文學以抨擊種族歧視,確實值得額外褒獎。
之所以說是聰明文學是因為飯奴隸制小說在內戰前就已經是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了。斯托夫人的《湯姆叔叔的小屋》就是最著名的例子。這些早期的小說都是直指奴隸制。但也有少許列外,馬克·吐溫就是將他對奴隸制和偏見的攻擊植入故事里,而故事表面看起來則是關于其他的事。通過描述這個故事,他把他的讀者引入這場爭辯之中。
戰后,馬克·吐溫似乎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應對種族主義的挑戰。至少現在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仍是最受爭議的小說。,被廣泛閱讀的馬克·吐溫的小說中只有幾本書像《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一樣經常被踢下架。從前,人們討厭這本書,因為人們認為它很粗魯。吐溫寫道,那些禁止這本書的人認為這部小說是"垃圾,它只適合貧民窟"。最近這本書因為書中的人物,逃跑的黑奴吉姆而備受抨擊,"黑鬼"這個詞也頻繁出現。(備受抨擊的的"黑人吉姆"這個詞從未出現過)。
但這樣的攻擊是愚蠢的,也是沒有抓住重點的。這部小說強烈地反對奴隸制。吉姆從他被強行帶走的蓄奴州開始搜尋家人的行為是一種英雄主義的行為。j . Chadwick指出,吉姆這個角色是美國小說中第一個承認奴隸有雙重人格的,即"一個是生存于白人奴隸文化之中的愿望,另一個是作為個體存在的愿望,他可以是吉姆本人,也可以是父親,是男人"。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吐溫的懸疑小說《傻瓜威爾遜》對種族信仰發起了挑戰,甚至是許多自由派的種族信仰。當人們接受黑人的智慧不及白人,尤其是才華不及白人時,那時吐溫寫了在孩子出生時將白人的孩子與黑人的孩子調換的故事。一個奴隸生下了她主人的孩子,生怕孩子被賣到南方去,于是就用自己的孩子換了他主人妻子的孩子。奴隸的淺膚色小孩被送到白人家庭,并在蓄奴的態度和教育思想中長大,而主人妻子的小孩被送到黑人家庭,并在以奴隸的態度和教育思想中長大。
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決定社會地位的關鍵是養育而不是本性。人們歧視的是奴隸本身的一些特點,比如說話的方式。吐溫認為,這些特點正是奴隸制強加給奴隸的。
馬克·吐溫的種族論調并不完美。它依然存在令人不安的因素,例如,他在他的自傳中用了很長的篇幅來講述他在青年時期是多么喜愛被稱作"黑鬼"的表演,而那些表演大多是由白人扮成黑人模樣進行的,他說他看到他母親笑話表演者時他很高心。但我們沒有理由認為馬克·吐溫把這個表演看成是現實的寫照。他經常攻擊奴隸制和種族歧視表明他敏銳的意識到了他們沒有意識到的事實。
馬克·吐溫是一個種族主義者嗎?在21世紀,問這個問題就如同問林肯是不是一個種族主義者一樣睿智。如果我們用當下的道德標準作為辨別的智慧來讀過去作品,賞析舊的處事態度的話,我們會發現除了誤,再無其他。林肯認為黑人要低于白人,只有戰斗并且贏得戰爭,他們才能獲得自由。吐溫在一個蓄奴州長大,曾當過兵,創作了Jim這個形象,跟過去任何一個小說家相比,他也許更能提醒人們種族之間的不公并且喚醒他們的集體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