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本題共13小題,每小題6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關于細胞膜結構和功能的敘述,錯誤的是
A.脂質和蛋白質是組成細胞膜的主要物質
B.當細胞衰老時,其細胞膜的通透性會發生改變
C.甘油是極性分子,所以不能以自由擴散的方式通過細胞膜
D.細胞產生的激素與靶細胞膜上相應受體的結合可實現細胞間的信息傳遞
2、正常生長的綠藻,照光培養一段時間后,用黑布迅速將培養瓶罩上,此后綠藻細胞的葉綠體內不可能發生的現象是
A.O2的產生停止 B.CO2的固定加快 C.ATP/ADP比值下降 D.NADPH/NADP+比值下降
3、內環境穩態是維持機體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內環境保持相對穩定有利于機體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
B.內環境穩態有利于新陳代謝過程中酶促反應的正常進行
C.維持內環境中Na+、K+濃度的相對穩定有利于維持神經細胞的正常興奮性
D.內環境中發生的丙酮酸氧化分解給細胞提供能量,有利于生命活動的進行
4、下列關于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實驗的敘述,錯誤的是
A.與白色花瓣相比,采用紅色花瓣有利于實驗現象的觀察
B.用黑藻葉片進行實驗時,葉綠體的存在會干擾實驗現象的觀察
C.用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不同部位觀察到的質壁分離程度可能不同
D.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的液泡中有色素,有利于實驗現象的觀察
【答案】B
【解析】黑藻葉片的葉肉細胞葉綠體的存在使原生質層呈綠色,有利于實驗現象的觀察
5、下圖為某種單基因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系譜圖(深色代表的個體是該遺傳病患者,其余為表現型正常個體)。近親結婚時該遺傳病發病率較高,假定圖中第Ⅳ代的兩個個體婚配生出一個患該遺傳病子代的概率為1/48,那么,得出此概率值需要的限定條件是
A.Ⅰ-2和Ⅰ-4必須是純合子
B.Ⅱ-1、Ⅲ-1和Ⅲ-4必須是純合子
C.Ⅱ-2、Ⅱ-3、Ⅲ-2和Ⅲ-3必須是雜合子
D.Ⅱ-4、Ⅱ-5、Ⅳ-1和Ⅳ-2必須是雜合子
6、某種植物病毒V是通過稻飛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傳播的。稻田中青蛙數量的增加可減少該病毒在水稻間的傳播。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青蛙與稻飛虱是捕食關系 B.水稻與青蛙是競爭關系
C.病毒V與青蛙是寄生關系 C.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關系
29、(9分)
回答下列問題:
(1)在觀察大蒜根尖細胞有絲分裂的實驗中,常用鹽酸酒精混合液處理根尖,用龍膽紫溶液染色。實驗中,鹽酸酒精混合液的作用是;龍膽紫溶液屬于性染料,能夠使細胞中的著色。
(2)用光學顯微鏡觀察細胞,可以看到細胞核。細胞核的功能可概括為。
【答案】(1)殺死細胞,并使細胞散開 堿 染色體(2)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特性的控制中心
【解析】鹽酸酒精混合液是解離液,解離的目的是殺死細胞,并使細胞散開,龍膽紫是堿性染料,可將染色體著色。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特性的控制中心。
30、(11分)
請回答關于群落演替的問題:
(1)在光裸的巖石上開始的演替和從森林被全部砍伐的地方開始的演替中,哪個屬于初生演替,哪個屬于次生演替?
(2)一般來說,若要演替到相對穩定的森林階段,上述兩個演替中次生演替所需的時間短,分析其主要原因。
(3)據調查,近5萬年以來,某地區由于氣候越來越干燥,森林逐漸被灌叢取代,這也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種演替類型。近50年來,由于人類過度開墾,導致局部灌叢出現了荒漠化,該現象表明:與該地區具有的自然演替相比,人類的開墾活動使得該地區群落的演替速度
(填“未發生改變”、“變慢”或“變快”),演替的方向(填“發生改變”或“未發生改變”)
31、(10分)
已知5%葡萄糖溶液的滲透壓與動物血漿滲透壓基本相同,現給正常小鼠靜脈輸入一定量的該葡萄糖溶液,葡萄糖溶液的輸入對小鼠會有一定影響。
回答下列問題:
(1)輸入的葡萄糖進入細胞,經過氧化分解,其終產物中的氣體可進入細胞外液,并通過循環系統運輸到系統被排出體外,若該氣體的排出出現障礙,則會引起細胞外液的PH。
(2)血漿中的葡萄糖不斷進入細胞被利用,細胞外液滲透壓,尿量,從而使滲透壓恢復到原來水平。
(3)當細胞外液滲透壓發生變化時,細胞內液的滲透壓(填“會”或“不會”)發生變化。
32.(9分)
現有兩個純合的某作物品種:抗病高稈(易倒伏)和感病矮稈(抗倒狀)品種,已知抗病對感病為顯性,高稈對矮稈為顯性,但對于控制這兩對相對性狀的基因所知甚少。
回答下列問題:
(1)在育種實踐中,若利用這兩個品種進行雜交育種,一般來說,育種目的獲得具有
優良性狀的新品種。
(2)雜交育種前,為了確定F2代的種植規模,需要正確預測雜交結果,若按照孟德爾遺傳定律來預測雜交結果,需要滿足3個條件:條件之一是抗病與感病這對相對性狀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且符合分離定律;其余兩個條件是。
(3)為了確定控制上述這兩對性狀基因是否滿足上述3個條件,可用測交實驗來進行檢驗,請簡要寫出該測交實驗的過程。
39、[生物――――選修1:生物技術實踐](15分)
植物秸稈中的纖維素可被某些微生物分解,回答下列問題:
(1)分解秸稈中纖維素的微生物能分泌纖維素酶,該酶是由3種組分組成的復合酶,其中葡萄糖苷酶可將分解成。
(2)在含纖維素的培養基中加入剛果紅(CR)時,CR可與纖維素形成色復合物。用含有CR的該種培養基培養纖維素分解菌時,培養基上會出現以該菌的菌落為中心的。
(3)為從富含纖維素的土壤中分離獲得纖維素分解菌的單菌落,某同學設計了甲、乙兩種培養(成分見下表):
酵母膏 | 無機鹽 | 淀粉 | 纖維素粉 | 瓊脂 | CR溶液 | 水 | |
培養基甲 | + | + | + | + | - | + | + |
培養基乙 | + | + | + | - | + | + | + |
注:“+”表示有,“-”表示無。
據表判斷,培養基甲(填“能”或“不能”)用于分離和鑒別纖維素分解菌,原因是;培養基乙(填“能”或“不能”)用于分離和鑒別纖維素分解菌,原因是。
[答案]
(1)纖維二糖 葡萄糖
(2)紅 透明圈
(3)不能 該培養基是液體培養基 不能 該培養基中沒有纖維素
[解析]葡萄糖苷酶可將纖維二糖分解成葡萄糖,剛果紅可與纖維素等多糖物質形成紅素復合物,可根據是否產生透明圈來篩選纖維素分解菌,分離和鑒別纖維素分解菌應用固體培養基,且含有纖維素作用為碳源。
40、[生物-選修3:現代生物科技專題](15分)
某研究者用抗原(A)分別免疫3只同種小鼠(X、Y和Z),每只小鼠免疫5次,每次免疫一周后測定各小鼠血清抗體的效價(能檢測出抗原抗體反應的血清最大稀釋倍數),結果如下圖所示。
若要制備雜交瘤細胞,需取免疫后小鼠的B淋巴細胞(染色體數目為40條),并將該細胞與體外培養的小鼠骨髓瘤細胞(染色體數目為60條)按一定比例加入試管中,再加入聚乙二醇誘導細胞融合,經篩選培養及抗體檢測,得到不斷分泌抗A抗體的雜交瘤細胞。
回答下列問題:
(1)制備融合所需的B淋巴細胞時,所用免疫小鼠的血清抗體效價需達到16000以上,則小鼠最少需要經過次免疫后才能有符合要求的。達到要求的X、Y、Z這3只免疫小鼠中,最適合用于制備B淋巴細胞的是小鼠,理由是。
(2)細胞融合實驗完成后,融合體系中除含有未融合的細胞和雜交廇細胞外,可能還有,體系中出現多種類型細胞的原因是。
(3)雜交瘤細胞中有個細胞核,染色體數目最多是條。
(4)未融合的B淋巴細胞經過多次傳代培養后都不能存活,原因是。
[答案]
(1)4XY小鼠的血清抗體效價高
(2)免疫的B細胞相互融合、骨髓瘤細胞相互融合 細胞融合沒有特異性
(3)1 200 細胞自動結束生命過程受基因控制
[解析]在第四次免疫過程出現了Y的血清抗體效價大于1600.在第五次中,Y的效價最大,最適合用于制備B淋巴細胞。B細胞與骨髓瘤細胞在一起時,可能發生B細胞之間的融合,骨髓瘤細胞之間的融合和B細胞與骨髓瘤細胞融合。融合后的細胞只有一個細胞核, 染色體數為100,有絲分裂后期染色體數目最多為200.正常細胞的凋亡受遺傳物質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