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色動人
北京外國語大學 周煒 講評
“月色動人”(Touched by the Moon)是一篇文筆清新、含義深刻的散文。原文刊登于1997年第9期的《亞洲雜志》(Asia Magazine),后被選入楊立民教授主編的《現代大學英語》第一冊。
古今中外,凡是寫景的文章,大多是兩種情況,一是就景寫景,二是借景抒情。本文當屬后一種。借景抒情的作者需要在景和情之間找到契合點,這樣,文章才會渾然天成,讀來讓人回味無窮。這篇散文結構嚴謹,層次清晰。前五段主要是描寫月色,中間兩段過渡到描寫自然,在這里月亮成為自然的象征。最后三段,作者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感嘆現代人疏遠了自然,而這種疏遠恰恰是現代人經常感到迷茫的根源之一。最后作者發出了回歸自然的呼聲。下面我們分析一下作者是如何寫景抒情的。
我們先看題目“Touched by the Moon”。touch在此處意為influence emotionally,如His story touched thousands of people's heart.(他的故事觸動了成千上萬人的心靈。) 這個題目簡潔明了,點出了文章的主旨,指美麗的月色觸動了作者的心靈,引起了他的深思。
第一、二段描述了作者在月夜駕車時驚嘆于圓月高掛天際的景色。作者用了huge 和 swollen兩個形容詞來描寫月亮,用awe-struck這個詞來表達自己的感受。awe-struck在Cambridge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中的解釋是filled with feelings of admiration or respect, 常用來修飾名詞,如an awe-struck tourist;an awe-struck expression。這個詞不僅描繪了月亮的美麗,也表達了作者對月亮所代表的自然美的敬畏之情。盡管作者是透過城市上空的煙塵看到的這輪明月,他依然為之驚嘆。這一段中,有一個動詞詞組reflect on,意思是“深思,沉思,反省”,如We need time to reflect on our past.(我們需要時間來反省過去。)作者是一個善于思考和聯想的人,他想到久居都市的人們大部分時間蝸居室內,失去了欣賞如此美景的機會。作者在此處埋下了一個伏筆,他的這種感慨將在文章的后半部分得到抒發。
與作者同行的朋友也深有感觸。他生長于林區,因此月亮對他既具有審美的價值,也具有實用的價值。月亮的陰晴圓缺決定了他的生活起居。作者在此處對新月的描寫極為細膩動人,sliver是“細長的、帶尖角的裂片”,而chink的意思是“裂縫”,兩個詞合在一起在此處指一鉤新月遙掛天際,像門縫底下透過的一線光。另外,這里又出現了 touch這個詞,在此處的意思是 have an effect on sb. or sth.(影響到……),如The rapid changes in the outside world have barely touched them.(外面世界的飛速變化幾乎沒有影響到他們的生活。)
第三、四段中,作者借描寫月色來描寫月亮。他描寫了兩處月色,均是他在印度北部旅行時的親身經歷。作者用動詞grow to its fullest和gleam white來形容月亮和月色的美麗。這里提到的Trishul是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山。在月光下,群山泛著銀光,山巒間的峽谷寂靜無聲,像是a bottomless well of silence(寂靜的深淵)。在一片寂靜的襯托下,萬物顯得神圣。在此景象下,人們的心境自然也沉靜下來。在同一次旅行中,作者又一次為月色所動。在第四段里,作者使用了豐富的動詞來描寫月光下的景物,如tumble over rocks指“河水在巖石上汩汩流過”,使讀者如聞其聲。bathe in的意思是“沐浴,籠罩”,文中everything seemed bathed in a quiet supernatural light 指“一切都沐浴在靜謐的、超自然的月光中”。清涼的河水汩汩流過巖石,河水清澈見底,鹿和羚羊在不遠處涉水而過。這兩段描寫一靜一動,動靜相宜,描寫了月色之美,整個意境頗有詩意。
第五段描寫的則是海邊的月亮。作者使用了比喻的手法,描寫了在菲律賓海邊賞月的經歷。作者聽著海水沖刷海灘發出的嘶嘶聲,看到海上升起一輪明月,像一個巨大的燈籠懸掛在天上。touch 第三次出現在文中,此處的意思是put your hand on sth. (觸摸某物), 指此刻作者感到月亮仿佛伸手可及。作者對月色的描繪從山間到海上,亦動亦靜,月色象征著大自然中的和諧之美,凈化了人的靈魂。
接下來的兩段中,作者寫了在另一次旅行中的所見所聞。在位于喜馬拉雅山麓的一個小山村里,房屋以石鋪頂,稀稀落落地分散在布滿石頭的峽谷中,生活在此的村民們過著與自然和諧無爭的生活。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既不需要鐘表,也不需要日歷,現代化的用品在這里變成了不必要的奢侈品。第六段中有兩個較長的句子,但結構并不復雜。第一句是一個簡單句,帶兩個附加的短語,11,000 feet above the plains at the top end of the Sangla Valley in the Indian Himalayas和two days' walk from China's Tibet,進一步說明Chitkul的位置。第二句是并列句, climbing away between the mountains towards China's Tibet 作 the stony valley的定語;leaving behind引導的現在分詞短語作狀語。作者由寫景聯想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使文章自然地過渡到下面的議論部分。
第八、九段里,作者對比了過去和現在的人與自然的關系。這里有一個動詞shape,意思是“塑造,形成”。日月的運行從古至今塑造了人類的生活,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這種關系使古代的部落崇拜自然。而今天的人們整日不是蜷縮在轎車里,就是躲在房間里,失去了接觸自然的機會,也失去了對自然的敬畏。the elements在此處指“自然界的萬物或大自然本身”。現代生活中充斥著巨大的、新的力量,而人類自身則感到迷茫。...we are confused shadows of what we should be. 這一句對理解文章的主旨至關重要。作者從歷史的角度重新審視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指出人類的生活已不依賴于自然,而是被玻璃、水泥、鋼鐵等重新定義。現代人在遠離自然、未找到新的支點前常會感到困惑,成為人類自己困惑的影子。作者在第九段里列舉了一系列現代發明,如電視、復印機、汽車等。人類在享受這些現代發明所帶來的好處的同時也深受其害。drum的意思是hit a surface regularly and make a sound like drum(冬冬地敲),drum into的意思是keep coming into,這里可以理解為無線電波和怪異的強光如鼓槌般敲擊著我們的神經和身體,幾乎把我們擊垮。結尾的三個簡單句簡潔、有力,批評了現代文明的弊端。作者在此并無全盤否定現代文明之意,讀者應結合上一段,才能較好地把握文章的含義。
最后作者的思緒又回到了文章的開頭,使文章在結構上顯得完整、緊湊。作者駕車行駛在交通擁堵的路上,疲憊不堪,看到難得一見的月色,回想起了這一切,由此發出無限的感慨。這一段中,作者用了西方現代派文學大師艾略特(T.S. Eliot)的一段詩,原句來自艾略特的長詩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
For I have known them all already, known them all Have known the evenings, mornings, afternoons,
I have measured out my life with coffee spoons; ...
I grow old... I grow old...
I shall wear the bottoms of my trousers rolled.
作者把這兩句詩合二為一,轉化為“I may grow old there, and wear the bottoms of my trousers rolled and measure out my life in coffee spoons”。原詩表現了一種厭倦的情緒,經作者轉化后,表現了一種渴望回歸自然、尋找閑適生活的愿望。作者渴望隱居深山,獨坐農舍,在寒冷的靜夜,踱步戶外,隨時看到伸手可及的月亮。最后touch the moon三個字,巧妙地呼應了文章的標題。touch可以說是一語雙關,既指在高原地帶常可以看到月色,也指作者可以用自己的心靈去觸摸月亮,觸摸自然。最后一段的意境同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似有異曲同工之處。
這篇散文并沒有特別復雜的語言現象,語言清新、樸素,結構嚴謹,前后呼應,含義發人深省,尤其是文章的最后三個字,巧妙點題,可謂神來之筆。無論是從篇章結構上還是從語言的角度都值得英語學習者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