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部分
1.【參考答案】將held改為is held。
【參考譯文】 戛納電影節是世界上最有聲望的電影節。每年5月在法國南部的旅游勝地戛納舉行。
【詳細解答】 英語中動詞不定式,現在分詞與過去分詞都屬非謂語動詞,不能單獨構成謂語,但都可以用作狀語。所以,在改錯時應特別當心,注意判斷其與主句的關系,到底是主謂關系,還是句子與狀語的關系,本句是長句子,關系復雜,主語是Cannes Film Festival,但除了過去分詞held所構成的狀語外,并沒有謂語出現。故,將held改成is held。
2.【參考答案】將of改為to。
【參考譯文】1938年底,威尼斯電影節已蛻變成了法西斯的宣傳舞臺。針對這一情況戛納電影節應運而生。
【詳細解答】 reaction后若有后置定語時,固定的介詞應該用“to”而不是“of”,類似這一用法的名詞還有“key, answer”等。
3.【參考答案】將became改為had become。
【參考譯文】 譯文同上句。
【詳細解答】 英語的長句中,若出現兩個動詞,都發生在過去,發生在前的應用過去完成時。句中,was conceived和became都發生在過去,而威尼斯的蛻變(became)明顯在前,因此,應用had become。
4.【參考答案】將till改為until。
【參考譯文】 然而,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一屆戛納電影節直到1946年才得以舉辦。
【詳細解答】 本句表達的意思應是“直到……才”。表示肯定的意思,而前面已用了not,因此,應該和有否定意義的until一起,才構成肯定的意思,而till的誤用,使本句在語法上發生了混亂。
5.【參考答案】將although改為as /because。
【參考譯文】 第一屆電影節洋溢著國際主義和戰后樂觀主義的情緒,因為組織者們側重于民族作品間的相互創造激情而不是競爭。
【詳細解答】 句中Internationalism and postwar optimism characterized the first festival與organizers placed less emphasis…之間關系,應該是因果關系,結果在前,原因在后。而although卻表示的是轉折關系。故屬誤用,應改為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as或because.
6.【參考答案】將as改為than。
【參考譯文】 譯文同上句。
【詳細解答】 less一詞是little的比較級,故此句不是同級比較,所以,as是誤用,應改為“than”.
7.【參考答案】將was刪去。
【參考譯文】 在以后的幾年,由評審團評選的入圍作品則帶有更多的商業利益。
【詳細解答】 本句的主語是the selection,它與reflect的關系是主動的,是入圍的作品反映出商業利益,而不是入圍作品由商業利益反映出,而介詞by在句子里,僅表示與juries一起,構成selection的定語,與被動語態沒有任何關系。故將reflect由被動語態改為主動,將was去掉。
8.【參考答案】將concerning改為concerned。
【參考譯文】 戛納電影節很快以其時髦的專業形象而聲名大震。它更注重推動電影業的發展,而不是電影藝術本身。
【詳細解答】 本句,concern with意思為:“使……關心”concerning with短語是句子的狀語,而其邏輯主語是the festival,很明顯,the festival與concern之間的關系,應該是被動的,concern應該用被動式concerned ,故concerning屬誤用。
9.【參考答案】將which改為when或in which。
【參考譯文】 法國導演特呂福特在1956年就指出了這些問題。他揭露電影節帶有政治陰謀和推銷伎倆,并預言其在商業上的崩潰。
【詳細解答】 在定語從句,指代年代的詞可以有when,可以是which或in which只要判斷出定語從句中,到底是缺什么成分。若缺的是狀語,應用when,或in which,若缺主語或賓語,則用which或that,而句中,be exposed the festival’s political intrigues and promotional deals,缺的是時間狀語,故引導詞該是when或in which,那么,將which前加in 或改為when則可以了。
10.【參考答案】將In spite改為In spite of或Despite。
【參考譯文】 盡管有商業利益及政治高調貫穿始終,戛納電影節依然是國際電影的一個重要的展示機會。
【詳細解答】 In spite有“盡管”的意思。后面可跟句子,也可跟名詞,但跟名詞,必須加個of,相當于Desp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