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的過程也是傳播的過程,這就意味著,在聽的過程,我們也需要這樣的“思維經歷”。實際上,在聽的過程完全可以遵循這個脈絡,從who入手,說話人中,重要的說話信息一般在第二說話人中,他說了什么,是我們做題的重點,即所謂的關鍵詞。通過的途徑一般有兩種,conversation與paragraph,towhom 就是我們自己,而效果的考核就是我們題目。分析至此,可以發現,即使我們空缺中間say what的過程,也可以得到至少四個過程,而最后一個過程效果分析,是可以通過四、六級考題出現的。所以,我們的聽力考試實際上是逆向思維的過程,即了解了效果,通過效果推測原文,再將say what 過程補充出來。
例題1:CET-6,08年6月第14題:
A) The errors will be corrected soon.
B) The woman was mistaken herself.
C) The computing system is too complex
D) He has called the woman several times.
四個選項,分別告訴我們A:“這個錯誤很快會被糾正”;B:“這位女士自己錯了”;C:“計算機體系太復雜”;D:“他給這位女士打了好幾次電話”。顯而易見,最后一個選項是在敘述過程,只有前三個選項是結果,而這三個選項都透露了一個信息,就是原文一定提到了一個錯誤,B、C 在討論錯誤點,而A告訴了我們結果,我們的傾向選項應該是A。
例題2:CET-6,05年1月第5題:
A. Janet loves the beautiful landscape of Australia very much.
B. Janet is very much interested in architecture.
C. Janet admires the Sydney Opera House very much.
D. Janet thinks it's a shame for anyone not to visit Australia.
四個選項,A:Janet喜歡澳大利亞的美景;B:Janet對建筑感興趣;C:Janet很向往悉尼歌劇院;D:Janet認為如果人們不去悉尼是一件遺憾的事、從選項中,我們很容易得知,這個對話中的主角是個叫Janet的人,想要傳達的信息是對悉尼的感受,那么真正表示結果的是A、B、C三項,同時C剛好是A、B的交集,故而傾向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