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四六級作弊并非考生誠信的淪喪
上周末全國英語四六級考試剛剛結束,就有多家媒體曝光了哈爾濱考生瘋狂作弊的事件,記者更是以學生的身份親歷了考生作弊的全過程。針對此類的考試作弊事件,大眾輿論的矛頭往往指向考生,批評者認為,是這些考生制造了社會誠信危機。孰不知,現象是事物本質的外在表現形式。考生在英語四六級考試中作弊固然存在個人誠信的問題,然而真正刮起這股考生誠信淪喪之風的卻是英語教育體制本身。
首先,中國的學生學習英語的熱情早已經壓過五千年漢語文化之風騷,清晨的校園隨處都能夠聽見“鳥語花香”的異國情調,卻難聞得窗外“之、乎、者、也”的孔孟之道。如果不是自身黃皮膚,黑頭發的客觀存在,難免會不把人帶進“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尷尬境地。中國的學生從幼兒園甚至更早的時候就開始接觸英語,學校考試也往往是英語成績決定著學生期末考試,乃至于中考、高考成敗的大局。如此地普及英語教育,又有多少學生學以致用。真正活躍于人民大眾口中的仍然是朗朗上口的中國話。在這一點上,英語教育的觀念就是錯誤的。
其次,英語四六級考試是否真的能夠體現大學生英語水平值得懷疑。其實,我們每個人都能夠發現,身邊英語考高分的人多,而能夠說一口流利的英語口語的學生與高分卻并不成正比。更何況,英語四六級試卷多為選擇題,體現的往往是出題者個人的思維方式和意圖,不具備普遍的測試需求。而選擇題的偶然性也大大地降低了英語四六級考試的測試能力。高校以英語四六級為標準判斷大學生的英語水平,甚至和學位證書相聯系是不妥當的。
再次,高校英語四六級考試作弊信息嚴重泛濫,這是強烈的市場需求之下的必然現象。分析其原因不難發現,英語四六級考試是眾多大學生難以逾越的一道鴻溝,而英語四六級卻是眾多高校要求必須穿越的火線。由此,眾多的大學生在大學四年期間陷入了如何通過英語英語四六級考試的痛苦境地。既然不得不通過英語四六級考試,那么對于無能為力的考試來說,作弊就成為不得不冒的險了。在如此的強烈需求之下,一些專門提供作弊工具和答案的組織蓬勃興起,早已經形成一套嚴密的組織體系。對于這些組織來說, 在賺得豐厚的利潤的同時,也是“功德無量”的一件事情啊。出于這一緣由,英語四六級考試又何必搞得高校學生人人自危呢。量力而行,難道就不是因材施教了嗎?
英語四六級考試的公平公正自然應當得到重視,然而杜絕考試作弊現場的泛濫需要的從根本上改變英語教育的觀念和體制。英語四六級作弊不全是考試的錯。